滴滴三年半前开始创业,是在不算绝境、算逆境的环境里面发展起来的企业。我1983年出生,靠着80万在北京创业,没有任何政府背景,起初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概被十几个地方政府封禁,但到今天为止,我们还能创立滴滴这样的企业,我觉得这就是在中国创业的机会。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程维创业经验访谈,欢迎阅读查看。
滴滴的使命从未改变
滴滴想做的事情是用互联网连接所有道路上的交通工具,把所有的用户需求——从线下拦车移到互联网上,打造一个最高质量的交易引擎,在云端去做最优的匹配,以提高整个城市的效率,提高每一个用户的体验。
我们最早做的不是分享经济,是出租车的信息化。但我们发现80%的出租车司机都已经是滴滴用户的时候,高峰期依然叫不到车。推出快车后,依然这样。我很困惑,直到碰到周其仁教授,他举了博鳌的例子,说这是典型的潮汐需求,高峰期的需求和平峰期差10倍,如果今天博鳌所有人都能住上一间酒店,那在其他时间这些酒店就是浪费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高峰期把那些家庭旅馆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平台调动起来。所以,只有把B2C和C2C结合起来,把那些非专职司机的空余时间、闲置资源分享出来,才有可能把高峰期和平峰期的问题完美解决。于是,我们开始不断整合所有车辆。我们的使命一直没有变过——“让出行变得更美好”,我们的愿望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多元化要避免同时打多场战争
业务多元化后,为了避免力量被打散稀释,需要好的机制。所以一开始多元化的时候,我们也是做好准备的,我们去年做了七个项目,理论上都会死掉一两个项目,我说如果不是第一名,这个项目需要拿掉,但是目前看结果还好,每个垂直领域还是在比较短时间获得领先。我们在每一个时间点里面,都只打一场战役。像我们做顺风车,很快顺风车就上升上来。我们最近的精力放在代驾上,代驾在指定时间里面还是完成了我们的要求。
三年的滴滴要全球化不是早了,而是晚了
在互联网领域,几乎只有中国能够跟美国一较高下,欧洲、印度、东南亚、俄罗斯,几乎很难发现当地有非常大、非常成熟的互联网公司集群和这样的创业环境。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在上一个时代非常强,就不会抓住下一个机会。那些工业时代非常强的国家,碰到互联网也是看不懂、排斥的,在欧洲甚至有反硅谷联盟。
滴滴是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浪潮里快速发展,能够代表中国去抓住这个行业在全球的机会。我曾说过,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不会输,为什么?你看在国内的很多领域,中国自主品牌并不是那么主流,而是国外品牌占据主要的市场,只有互联网是守主阵地的,最起码在十几年的发展里,还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服务中国的用户。这也是滴滴的底线,能够在中国服务好我们的用户,但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探索怎样走出去。
去年年初,我们开始提国际化,所有的股东、合作伙伴都说我们是异想天开,疯了,阿里巴巴十几年了,今天才开始提全球化。但是在我看来,三年的滴滴,提全球化不是早了,而是晚了。我去日本见孙正义,他说软银不是日本的公司,而是一家总部在日本的全球化公司。所以,只有从第一天起我们有这样的战略眼光,才有可能抓住窗口期,等到我们在中国强大了,这个窗口也已经关闭了,出不去了。虽然有很多困难,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国际市场上PK一下,哪怕倒在路上,也会给后来的中国企业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被打得半死,才有可能突破一次
我们是在悬崖峭壁上(创业),都是坎儿,体验没有做得那么好,技术还不够领先,政策上还没有最终过关,快速多元化在每个领域里能否持续去赢,我们还不赚钱等等,但你每天要想这些事情就活儿不下去了,我们要想的还是,未来我们看到用车、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这些巨大的浪潮,滴滴如果有机会在这个浪潮里面去做一些事情,甚至能够推动一些事情的发生,这本身就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只有迎接挑战和成长的压力才会成长,只有面临死亡才能够真正突破。我们看动画片,不管是圣斗士星矢,还是《七龙珠》,他每次都要被打得半死,才有可能突破一次,变得更强大,小时候我们觉得那是一个动画片,后来发现就是那样子的。柳青说,在滴滴一定要放下玻璃心,换一个钢的过来。
我在阻止滴滴太快成熟
滴滴是一家还处在青春期的公司,里面的人也很年轻。青春期的公司和青春期的人一样,充满着理想甚至是幻想,有时会用力过猛,热情过度。但是里面并不是很健全,它没有更多的流程、规则、等级体系,我们内部现在没有等级体系,也讲不清楚谁是什么级别。但我觉得正是这些混乱,能够让我们有一些想象力,不断有惊喜。有一天滴滴会变得很成熟,我在阻止那一天那么快到来。
企业大了确实会离用户远,离一线的员工越远,我们也在担心会变成在一个壁垒里面去做决策。所以,今天我还是不开车,我也没考驾照,就用我们所有的产品。在滴滴,我们要求所有的核心管理者、产品经理、运营经理都必须用自己的产品,这是底线要求。而且我们内部有客服日,每个月我自己和我们的管理者都要去当一天客服,听听用户的骂声。我们还搞了很多体验比赛,三月份体验输掉的快车团队刚刚在上地裸奔了。我们还是努力地让自己跟创业团队一样敏感、迅速,有创新能力。
原来互联网是免费经济,滴滴快的变成了补贴经济,未来补贴会长期存在。补贴是一种教育用户的手段,让用户尝试你,但忠诚度靠的是服务和体验。我们最近已经过了一千万单,而且成交率、实际覆盖度、应答时间以及像拼车成功率(都在提高),以及我们开发了很多新的产品都很受欢迎,我们希望未来滴滴是一家体验驱动技术领先的公司。
共享经济的风口在哪,坑在哪?
首先,资源紧缺的地方都有机会。最近十年,很多领域开始出现资源紧缺,不支持每个人欲望无限地索取。在那些最瓶颈、资源最紧缺的领域,孕育出了最先锋的分享经济。Airbnb在美国、欧洲、南美快速发展,是因为有世界杯大量的人挤进去,但是酒店供应不够,逼着家庭旅馆分享出来,有人愿意付钱租你家的床铺。而在中国,交通资源、路面资源是最大的瓶颈。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在快速发展,但城市路网建设跟不上。
第二,没有互联网平台,分享经济是没有条件发展的。在互联网产生之前,拼车的沟通成本、交易成本都非常高,使得原来有瓶颈、有困难的情况下,并没有可行的平台和组织方案。
第三,最好的市场有三个特点,大众、高频、刚需。
值得注意的是,分享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如果分享经济的价格跟专业拥有的价格之间没有足够的比较优势,就很难。
看不清趋势,中国互联网企业会错过很大的一波产业浪潮
今天滴滴所代表的用车方式的改变,还仅仅是推动城市交通由1.0向2.0发展,只是大浪潮里面的第一朵小浪花。很快,第二波是智能汽车,第三波是无人驾驶。
美国最前沿、最顶尖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全力以赴投入未来智能汽车的制造。我觉得这是工业文明走向互联网文明的“最后一战”,他们对于硬件的理解,硬件、软件之间谁轻谁重,和传统汽车行业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就像诺基亚代表的传统工业时代的手机,被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颠覆一样,现在的汽车被智能汽车颠覆,在我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但今天我们更多的互联网公司还在研究智能手机,我觉得可能未来5-10年,我们依然会错过很大的一波产业浪潮和机会。
再往后是无人驾驶,会使得第三方共享出行的网络成本再降低60%。无人驾驶时代到来之后,买一辆车会变成非常奇怪的事情,就像今天你买一匹马一样。无人驾驶我们判断还有6年的时间,前3年是技术演进,后3年是硬件成本的降低,实现商业化。在加州,无人驾驶已经合法了,柳青告诉我,她开车在加州的公路上,有一辆没有驾驶员的车把她超过去了,她觉得很兴奋。
传统行业不要盲目追求概念
我觉得不要盲目去追求一些概念,还是要找到这个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和企业的真正的竞争力所在。分享经济在某些领域里面是一个利器,也不要盲目套用了。最关键的事情还是你有没有去解决用户的问题,去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解决小的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