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二大电商奥托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毕尔肯说:“如果只会复制和粘贴,企业永远不会成功。”德国产品的主要卖点是技术和创新以及提供的价值,而不是低价。持续的技术创新是许多德国制造型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源。
德国工业相关创新研发的费用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美国的20倍;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左右,高于欧盟的平均值1.97%,在发达国家中,这一比例仅次于日本。平均起来算的话,德国企业将总营业额的4.5%投入研发,德国企业的总营业额中又有12.4%是新的研发成果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而在德国制造业营业额中,这一比例更高,达到了27%。可见,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收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德国企业普遍坚信,竞争对手是在不断进步的,竞争不只是“大鱼吃小鱼”,也是“快鱼吃慢鱼”,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不进则退,所以,即便是在比较困难的时期,企业也持续在创新和研发方面进行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金点子计划与渐进式创新
面对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不仅要提高其传统产品的应变能力,也要考虑在产品创新方面提高应变能力,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转化,使企业能随时做好转型准备。
在很多人眼里,创新似乎很神秘而且遥不可及。实际上,通过持续的、小规模的流程和产品的改进来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是更为现实的创新。即便是在德国企业,典型的创新过程也主要是由许多不会出现在头版头条的、小的提高和改进累积而成的。
大部分德国公司都有一个持续改进流程,并设立专项奖金。宝马公司通过名为“I-motion”的金点子计划来持续改进公司绩效。蔡司一度是收集员工建议最多的德国公司,员工平均每年提出的建议超过5000多条。
设立专业的创新管理部门
为了促进和协调公司的创新进程,不少德国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创新管理部门和职位。例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本特勒就设立了一个叫做创新经理的管理岗位,专门负责协调和推动公司内部的创新。
SAP公司拥有一个强大的、独立运作的创新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使命是系统性地为企业寻找全新的市场和业务增长点。这个创新中心没有背负成熟业务和技术的负担,从而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展真正具有颠覆式的创新工作。比如,该创新中心成功为SAP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私人定制医疗。此前,该创新中心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传统的癌症治疗算得上是成功的,而借助大数据分析可以将癌症治疗私人定制化,从而保证更高的成功率。
与合作伙伴共同创新
在当今世界,产品越来越高的复杂程度和对高效创新的要求,使很多德国企业一方面注重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另外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与合作伙伴进行互补合作。企业外部的创新推动力主要是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当然,也包括竞争对手。
与合作伙伴共同创新,不仅可以弥补企业自身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经验积累等方面的欠缺,还可以共同承担创新或市场推广失败等方面的风险。不少德国企业进行持续创新的秘诀之一就是与客户和其他合作伙伴进行共同的研发和创新,当然,这要以合作伙伴之间的高度信任为前提。
卡尔·蔡司公司在全球有400家创新合作伙伴,保证了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技术革新机会。蔡司公司定期邀请来自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核心客户、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一线医生参与技术交流和研发工作。在蔡司公司举行的所谓“客户大会”上,受到邀请的客户向蔡司各部门的员工介绍蔡司光学产品的实际应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客户的期望。这样,蔡司公司的产品创新速度不仅可以加快,而且更加接地气、应用性更强。
“标准化的世界冠军”
德国被称为“标准化的世界冠军”。一方面,德国制定的标准设计的范围很广、要求很严,有助于德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另外一方面,德国的标准经常被拿来做欧盟和国际标准,有助于德国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比如,有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是根据德国标准制定的。作为德国的国家级标准化组织,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制定的相当一部分标准同时也是欧盟和国际标准,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德国企业普遍喜欢标榜自己是所在行业的市场或者技术领导者,宣传本企业的标准超过行业标准,或者干脆直接了当地宣扬行业标准就是他们制定的。
工业传感器行业的施克公司的管理层认为:“市场领先地位就意味着要成为其他企业的标杆。这就好比在一个团队中,领头的人必须要有带动其他人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就应该具备为本行业制定标准的实力。”
曼奈柯斯公司与戴姆勒和莱茵集团合作开发的一款名为“2系列”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被纳入欧洲标准,以欧洲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标准即IEC 62196的名义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统一推广使用,并且被写入了欧盟相关立法草案。曼奈柯斯公司是怎么样一个公司呢?该公司成立于1935年,总部位于北威州一个人口只有1万人的叫做基尔希珲杜姆的小城,员工1千人,目前年营业额1亿多欧元。
超前研究 加速创新
德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受到德国的诸多法律保护,比如《专利法》、《实用新型保护法》、《著作权法》、《外观设计保护法》和《德国商标法》等。有了法律的保护,创新者可以获得一段垄断市场的时间,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新产品获取较高利润回报,也可以通过许可证赚取额外利润。
不过,相当多的德国企业认为,单纯的法律保护还远远不够,企业还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措施保持领先优势。他们普遍有着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会竭尽所能来保证核心技术和专利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因此一时“得罪”客户或者丢掉大额订单也在所不惜。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德国企业普遍禁止参观者在企业的生产线上拍摄任何照片或视频,就算是最大最重要的客户提出这种要求也不会通融。
根据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和德国曼海姆创新论坛的数据统计,德国产业界常用的创新保护机制有超前研究、技术保密、专利保护、增加工程设计复杂性以及品牌宣传。其中最常用的是超前研究,也就是说,德国企业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加速创新。
加速创新,就是要与时间赛跑,因为市场在不断变化,所以创新的成果都是短暂的、相对的,今年的创新成果到了明年就可能是行业普遍现象。德国知名的企业家罗兰·贝格认为:“现在的世界是透明的,世界的一端有了一个新技术,另一端几秒钟就知道了,所以学习的过程必须加快。”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里的相关人员必须熟知、理解并努力消除阻碍创新进程的相关因素,以便最大限度地缩短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提高企业的时间竞争力。
弗劳恩霍夫协会劳动经济和组织研究所总结出40种典型的阻碍创新进程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称为“时间内耗因子”。 这40种时间内耗因子主要存在于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合作伙伴网络、创新文化、核心能力和知识结构、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过程、项目管理、市场开发等九大领域。这个研究所对德国253家企业的总经理及研发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针对时间内耗因素的调查,进一步总结出13种最常见的耗时因素。参与调查的企业涵盖了德国的所有核心产业。这一调查的结果显示,如果企业能成功排除或解决三个最重要的时间内耗因素,总的研发周期就可以缩短40%!
如果企业能够克服时间内耗因子,并消除这些因子的消极影响,这些因子的另一面就是可以优化时间要素的影响因子,也就是“时间加速因子”。比如说,如果企业针对“员工几乎没有积极性去获取自己欠缺的知识”这一时间内耗因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就会使“员工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去获取自己欠缺的知识”成为时间加速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