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刘润
主笔 / 钟卉
我们从“专精特新”说起。
1、都在说的“专精特新”,到底是什么?
最近,“专精特新”变得特别火。
如果你听新闻,应该经常能听到这个词。
但这个概念其实很早就有。
我记得在2014年左右,我就给上海交大的“专精特新”班,讲过课。
更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7月。工信部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
后来,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在去年(2021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宣布设立,据说,核心服务对象就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所以时隔10年,这个概念又火了起来。
那,都在说的“专精特新”,到底是什么?
专(专业化),精(精细化),特(特色化),新(新颖化)。
就是指那些在细分行业里,产品有特色,精细化,有技术创新的企业。
我们仔细看看,符合这四点的,多数是中小企业,而且集中在制造业。这些企业也叫“小巨人”。
国家为什么支持中小企业转型,走专精特新道路呢?
这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目的,就是政策中提到的:补链强链。
什么意思?
补链,供应链哪儿薄弱,补哪里。哪儿是关键环节,就补哪里。
强链,就是供应链要稳定,要安全,以及要提高竞争力。
把木桶的短板补上,也顺带加固整个木桶。
只有供应链完整,安全稳定,才能不被“卡脖子”。
而要加强供应链,就得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
比如,芯片制造;比如,高端软件,像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比如,高端轴承钢、环氧树脂等材料;还有,高端元器件等等。
这是从大战略出发。
回到一家企业自身,选择专精特新,也是一条好出路。
我们看“专精特新”这四个词,其实说的都是,一家中小企业,你不一定要做那么大,你只要专精特新,也能活下去。
所以这是一个风向。
这风向就是,企业发展从过去讲究做大做强,做大型互联网公司,流量为王、赢家通吃的逻辑之下,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那就是小而美,小而精。
从巨无霸,走向小巨人。
现在上榜的“专精特新”企业,可能大多数还是科技型的制造业企业,但是,用何帆老师在得到《何帆中国经济报告》课程里的话来说:
“在不在名单上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了‘专精特新’的内在逻辑,你就知道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了。”
这个风向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
也就是说,你要走差异化路线。
专注一个细分市场,把产品做精,服务做好,打造核心竞争力,占据自己的生态位。
成为小而美,也很好。
德国的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2014年写了本书,就叫《隐形冠军》。
1)世界前三强的公司或者某一大陆上名列第一的公司;(冠军)
2)年营业额低于50亿欧元;
3)不为外界所知的。(隐形)
像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西蒙在全球收集了30年,找到了2734家。其中,德国企业占了将近一半,1307家。
我举几个例子。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汽车车牌是从哪儿来的?
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一家叫Utsch的公司。Utsch公司的网站主页上写着:
“早在‘全球化’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它就已经是Utsch公司的日常业务了。”
这不夸张。
Utsch的车牌,销往130多个国家,全球有1500名员工,和8500万欧元营业额。
你家养宠物吗?
伸缩狗链,你肯定不陌生。
福莱希公司生产的这个产品,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制造完全由德国的一家工厂完成,超过90%的产品出口到大约100个国家。
德国伍尔特公司,生产什么呢?
螺丝、螺母。
就生产这些小零件。但是,它的渠道却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有294家销售网点,上至太空卫星,下至儿童玩具,都可以用上它们家的产品。
还有什么?
Trodat,这个隐形冠军的产品,出现在150个国家的书桌上。
到底是什么产品呢?彩色图章。
Trodat公司发明了彩色图章,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它就是全球范围内的图章制造商,产品出口率达到98%。
还有呢?
Delo,做胶黏剂的,俗称胶水,用在银行卡、护照芯片上。
全球3/4的芯片卡使用的都是Delo黏合剂。也就是说,占了这一领域75%的份额。
还有德国碧然德公司,做滤水器的,占了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85%。等等。
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多都不是终端消费品,所以大众对它们不熟悉。
但是,这不妨碍它们是真正的“冠军”。
它们深耕某个细分市场,专业、精细、有特色创新,这也正是“专精特新”所提倡的。
第一,通过聚焦,形成有深度的专注。
如果随机找一个隐形冠军,请它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你有很大可能会得到这类答案:
“我们是……方面的专家。”
“我们集中精力做我们能做到的。”
“我们是小众的供应商”,“……而且想一直保持这样。”
“我们深而不广。”
“我们坚持自己的道路”或者“反对多样化”。
专注于一个价值创造链的一环,给出有深度的独特解决方案,集中和深度,是第一大支柱的要求。
然后,逐渐在某个细分市场,占据垄断性的市场份额。
走专注的精约化之路,这是实现和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提。
“不争500强,但活500年”。
小而美、长久而健康,才是企业王道。
第二,全球化。全球营销。
西蒙认为,隐形冠军它必须是个全球化公司,要做全球营销。为什么?
因为专注战略,让市场变小了。
我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德国人会把全球化,作为必要的一点?
因为,德国太“小”。德国一共8000万人口。
就因为“专”了,切口小,你就做某个型号的螺丝钉,那得足够多的人,用你这个小众服务,最后你才能长大。
所以要想专精,还要做得成功,必须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必须要足够大的市场,要全球化。
对德国来说,只要往大了做,就是全球化公司了。
更极端的情况是什么?
我们看以色列。以色列的所有公司,几乎全是全球化公司。
因为,这个国家人口更少,总共才800万人。
你想想看,800万人口,想要靠本国市场,去养活一家大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以色列公司更是如此,一出生,就奔着全球化去了。
但是我们要明白,无论德国还是以色列,他们讲的全球化,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说的。
关于这一点的核心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市场规模。
所以对中国来说,要做专精特新,并不是一定要成为全球化公司。因为对很多公司来说,占据了中国市场,就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如果谁能把中国市场给占据了,就已经相当厉害了。
这是前两点。
一是专注,形成应用、产品、专有技术的深度。
二是全球化,讲究市场规模,地域的宽度。
除了刚才讲的两大支柱以外,隐形冠军还有一些典型的特点。比如:
1)贴近客户,与客户保持紧密的关系。
隐形冠军们,刻意保持自身“隐身”的状态,只和关键客户紧密联系。
2)提供最优质的的产品与服务。
隐形冠军的客户,对价格或许不敏感,但他们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很高的期待。
不靠价格战来抢市场,坚持走高质高价路线。
3)持续创新。
他们的研发投入,是一般公司的2倍,平均每个员工的专利数,比大企业高5倍。
而每项专利花费的费用,却只有大企业的1/5。
4)精简的组织结构。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有句名言:“结构跟随战略。”
培养员工能力多元化,及时拆分业务,等等。
5)激发员工。
是激发,而不是激励、鼓舞。
因为员工的自我激励、身份认同、主观能动性,对公司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先专注。然后,全球化。
同时,保持“集中优势”“专业深度”,以及“与客户的紧密关系”等竞争优势。
最后的话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
有时候,不一定非要做大做强,成为小而美,小而精,也可以活得很好。
在今天,在未来,做专、做精、做特、做新,或许是99%的中小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
为什么?
就拿一枚芯片来说,真不简单。
知识产权在欧洲,芯片设计软件在美国,生产设备由美国、日本和欧洲分别控制。
硅产地美国比较多,日本粗加工,韩国精加工,中国台湾最终变成晶圆,最后再由马来西亚封装。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造出芯片。即便是美国。没有日本、欧洲,美国也造不出芯片。
所以说,芯片,不是“美国制造”,也不是“中国制造”。
芯片,是“全球制造”。
一句“为什么中国造不出芯片”,就相当于问“为什么中国不能取代全球”。
我们永远不可能逆全球化。我们只能先让自己强大,然后升级全球化。
而让自己强大,必须先从“专精特新”做起。
把一米宽的市场,做到一百米深。
不争500强,但活500年。
祝,专注,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