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是创业邦推出的干货类栏目,旨在服务于繁忙都市下的职场白领、企业家、创投人士,成为该群体碎片化时代的充电站。
栏目以分享优秀书籍、电影、管理理论为主题,希望能够帮助你获取现学现用的足料干货、或是拓展视野的高倍望远镜、或是启迪人生的心灵药剂。
编辑:风间海色
时间管理,是现代人无法绕过的一个课题。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说的是“价值”的定义: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
用人话大致概括,就是:价值取决于人们花了多少时间来生产这件事物。某种程度上讲,时间成为了价值的度量衡,这是因为通常我们认为,时间对于所有事物都是公平的。
但有趣的是,邦哥不止一次听到过朋友抱怨:我觉得我自己跟那些成功人士根本就没活在一个次元,他们怎么就能一天里学那么多东西,处理那么多事情?成功人士们一天是有48个小时么?!
这自然是一种玩笑话,事实是,时间对待我们的确是公平的,但我们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存在着天壤之别。这就是为何时间管理成为现代管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的原因。
创业邦充电栏目此前就时间管理的相关问题,介绍过当前在硅谷和众多科技界领袖间十分流行的“TimeBoxing时间规划法”,详细解读了如何利用这种规划法制定工作计划的每一个步骤,以及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要点,详情可以参考我们此前的文章:
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的则是一个被更广泛应用过,且学习门槛较低的时间管理方式:“富兰克林5小时法则”。
100美元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开国三杰之一,著名政治家、物理学家、发明家、文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从履历上来看,富兰克林毫无疑问是一个全才,仅仅用文字来描述他的成就,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政治上,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是唯一一个同时签署了《独立宣言》,《1783年巴黎条约》,以及1787年的《美国宪法》三项美国最重要法案文件的建国先贤,曾经在战争时期担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成功取得法国支持美国独立,还组织了一系列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
在科学方面,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创造了包括“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在内的大量世界通用的专有名词,并最早提出了“电荷守恒定律”的一部分概念。将知识用于实践,发明出了包括避雷针、双焦距眼镜、蛙鞋等一系列产品。
版画《富兰克林与电》(19世纪) 图片来源:Hyaena Gallery
他是北美邮政系统改革的先驱,美国首位邮政总局局长。在宾夕法尼亚州成立过一家医院,这家医院日后成为全美首家医院。作为著名出版商,出版过费城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旗下出版业务曾经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医学专著和第一部小说。
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评价富兰克林:“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可以说,他是许多杰出人物的生命总和。那么一个人究竟是怎么在一生之中做完这么多事的?
在关于富兰克林的传记和相关著作中,有人挖掘出了富兰克林成年后的一个著名时间管理原则:富兰克林始终坚持在每个工作日(周一到周五),在工作之外空出1个小时进行阅读和学习,一周就有5小时,被后来者称为“富兰克林的5小时原则”。
这个原则看上去极其简单,但实际上坚持下来的难度非常高。其核心在于“给日程留白”,而不在于“每天1小时”这个量化标准。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经常会有很多主观客观原因无法实现这一原则。
首先是工作日程。很多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是一天里做了多少事,这会导致他们不断给自己的日程加码,不断加快工作节奏,随之而来的结果则将是极大地减慢自己进步的速度。
在充电栏目此前的文章中也曾介绍过,日程安排最忌讳的就是“排满”,无法留出机动时间的日程安排是没有弹性的,而一张弓长时间处于拉满的状态,迎来的结果必然是断掉。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有效提高在处理事务时的效率。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此前介绍过的“Timeboxing”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欢迎参考和阅读。切记,日程安排的核心,是“张弛有度”,而不是“尽快完成工作”。合理地将事务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和排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技能。
第二点是“诱惑”。在高强度的工作之后,人们本能需求放松:煲剧,刷微博,追综艺,打游戏……这种需求甚至成为了如今年轻人常年习惯性熬夜的重要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正在逐渐走向火爆的“睡眠经济”。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强制性规定,和碎片化处理。
强制性规定在于:当你还没有养成习惯的时候,强制自己进行比如“睡前30分钟必须读书”的日程,不读不可以睡觉。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而在实践案例中,亦有一部分人反馈表示,在强制进行一个月以后,没有“读书”这个仪式,躺下就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第二点是碎片化处理,核心是如何利用相对短暂的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比如午休前15分钟,下班后的地铁15分钟等等。
不过,虽然是碎片化,但想要坚持下来,核心和上面所述的一样:必须形成强制性的,固定的习惯。阅读或者学习的内容可变,但“午休前15分钟”的规定时间不能变。否则,人类往往很难对抗自己的“惰性”。
富兰克林的5小时原则,其实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的养成。如果你真的去研究比尔盖茨、巴菲特、贝索斯、扎克伯格、李开复、拉里佩奇这些全球顶尖人士的日程安排,他们基本上都能满足这个“5小时法则”,通过这一“留白”时间,来学习某些知识或者是说刻意练习某些技巧。即便如马斯克这样工作强度相当惊人的“超人”都不例外。
曾有人总结大佬们的工作方式:关键不在于如何工作,而在于如何休息。无论有意无意,更多的企业家和业界精英们在验证着这个“5小时法则”,希望它能在繁忙的日常中,帮你学到能够改变你人生的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