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大V说了一句话:“挤地铁虽然省钱,但其实很费精力。而当你在没钱没时间的时候,精力是你最大的财富。”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了我在上海上班的时候,早高峰时间挤地铁,绝望的看着每一趟车都是沙丁鱼罐头一样的拥挤场景,总是被吓退好几步,又被后面蜂拥而至的人潮给冲到门外。在看到这句话之后,深以为然。
去年职场人通勤调查显示,在通勤用时方面,上海平均单程通勤时长59.56分钟,位居榜首,超过第二名的深圳6.46分钟,相当于多乘坐了约2.5站地铁的用时。
公司招聘面试的时候,HR往往都会关心问到应聘人住在哪里的问题,一般而言,距离公司车程1个小时左右都可以接受。
有些人为了省钱,挤地铁上下班,是一种生活方式;
找一处距离公司近的地方居住,节约来回的时间精力,将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给自己的大脑一个舒适的空闲时间用来学习和充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无法去评判哪一种生活方式最适合谁,却可以建议后一种生活方式在长远看来,更加有利于成长和收获。这也就是说,你的居住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的职业发展。
每天路上付出的时间,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利用?
1.住得近,可以提升工作满意度
英国2017年一份关于通勤的调研有一个有趣的数据:
通勤时间每增加20%,给职场人的体验就好比降薪19%。
不仅如此,调研还发现,乘坐地铁和公交通勤的职场人对于工作的满意度要明显低于骑车走路上班的职场人。
这一点并不难想象。
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如果住得远,你可能天还没亮就不得不离开暖和的被窝起床准备上班,这种感受会让我们更抗拒工作。住在公司附近的职场人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饭,然后溜达去公司。
2.住得近,可以腾出整块时间提升自己
很多人都意识到碎片化时间,对于学习和自我提升是有弊端的,但苦于没有整块时间,不得不将就。
八小时内求生存(工作),八小时外求发展(自我提升)。
如果我们都把时间用在通勤上,到家就恨不得直接躺平,那么求发展就无从谈起。
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成长收获,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提升自己的个人品牌,这些事情你很难在工作时间或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去做好的。
字节跳动CEO张一鸣就曾在给员工提供租房补贴的邮件中写过:
年轻人工作生活应该住在城市中心,哪怕房子小一点,在市区有更多的活动和交流,下班之后也不需要浪费大好时光和宝贵精力挤地铁,节省的时间用于读书看电影也很好。
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让精力得到充分利用?
1.学会蓄力,良性循环
我们在投入工作之前,不要给自己过多施压。也许你每一天早晨睁眼那一刻想到的便是一天繁忙的日程,一个“爱操心”管理者固然可敬,但是每天生活在高压中,超负荷的精神状态会让你陷入疲惫中“不能自拔”,得不偿失。
昨天的你会决定今天的你的状态。
试想,你每天在疲惫的状态下工作,效率低下,一直加班到12点,每天为了多睡一会错过了早晨的美好时光,被闹钟叫起便顶着黑眼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新的工作,整整一天,你步履沉重、大脑昏沉,像绿皮火车一般驶入既定的轨道,进入下一个循环。
其实每天加班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与精神上的疲惫,还有挫败感,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
布朗说:“如果工作环境压力很大,或者官场气十足,就很难做到给自己减压。然而,我们的大脑、身体、灵魂的承受力都有限,逼太紧会出事。”
2.补充精力,自我充电
即使在精力最为充沛的时段,长时间的工作依然会带来疲惫与焦躁,这时候,不妨放下工作,花上几分钟时间,放空自己。
每个人补充精力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外向的人的方式是聊天,有些人的方式是独处静思,有些人的方式则是体育锻炼。每个人得清楚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比如你可以用最舒服的姿势、最擅长的方式与同事、朋友、家人聊上几句,甚至你可以走到楼道里,与清洁工阿姨聊上几句,聊聊她的孩子,她的工作,你会发现,世界真的不一样,除去工作,更多的是生活。不可置否,我们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3.利已所长,善人之长
在“精力管理”中管理者除了自我管理,也需要相当一部分“管理他人“的能力,每个人学习、工作的精力、经验都是有限的,总会有些你所不擅长的事,那么将这些交给其他人去做,会更好。人对于自己所擅长、喜欢的工作总是充满积极和活力的,这源自于完成后的成就感与得心应手的畅快感。
所以,尽可能做你所擅长的工作,那些你所并不擅长的工作交给合适的人,才是一个最优秀的管理者该做的事情。
写在最后:
在这个功利性的社会里,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在书店里扫一眼,都是教我们怎么利用好时间和工具,让自己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更早一步取得成功。也许,鸡汤浓郁的成功学,有时候会很反胃,但是里面提到一点,却很正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才能保持卓越。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徐说MBA】,点个赞鼓励下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