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之前先科普一下:
万元户,顾名思义是指存款或者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民户。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初产生的(80年代初还围观过万元户戴大红花巡游的场面)。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万元户年代”的1万元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了。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并且那个年代存款有1000元的就比较少了。工人工资一般是每个月28元左右。家庭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称之为万元户。
我认识的这个万元户,现在已经65岁了。回顾他的致富经发家史,也无他,有手艺、勤劳加节俭。
他有很好木匠手艺,又立于善于寻找业务,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以家为中心的四邻八乡口碑不错,哪怕是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有需求的人都会口口相传,让他排期干活。尤其是农闲季节,家里有娶媳嫁女的,要做家具的往往很早就把打家具的日期定了,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带一两个人一起做活。质量和效率上一定要保证,一年下来,收益不菲。
由于常年走南闯北,在那个时代也是见多识广,新设备敢用,新样式敢学,于是都知道他在木匠手艺是一号。拜师学艺的也不少,但他对徒弟要求比较高,也勤于指导,不拘泥于三年出师,只要学得到手,能独立做活,他自然放手出师,不耽误徒弟赚钱养家糊口。
等到成了万元户,又成村里的致富模范之后,都知道他有存款,有门路。来借钱周转的乡邻亲朋好友自然不少。
正好,有个城里的远房亲戚在城里买房缺钱,听闻木匠家里有存款,遂开口借钱。此君借钱不走寻常套路,他劝木匠兄,把钱就存在他的存折上。这样,如果木匠家里人出去干活打工什么的,存折放在家里也不安全,不如放在他存折上要放心些,如果要用,随时可以拿回去。
木匠虽说见多识广,但考虑到亲戚毕竟是城里人,而且有正式工作,也不担心啥的。还有一个,马上就是有小孩在城里上学,可以借住亲戚家里,这样一举多得,再三考虑之后,采纳城里亲戚的建议。
这样,小孩上学居住的问题解决了,免费的。存款保管问题也解决了,也是免费的。自己在外面干活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一心勤劳致富了。
话说,远房亲戚收到款项之后,迅速投资房产,在一套房子一两万的年代,马上拥有了一套新房子,老房子出租给人家,借鸡下蛋又完全不耽误赚钱。完美!
我问木匠师傅,为什么没有想到自己在城里买房呢?答曰:城里一没地,二没工作,在城里买房吃什么,喝什么?
就这样,木匠师傅积攒的第一桶金成了亲戚的下蛋金鸡。
以木匠师傅的想法,反正钱放在亲戚手头也不会少一分,可靠也安全,每月每年干活收到的工钱就很自然的就存放在亲戚手头。不到两三年,亲戚在城里买下了第二套房子。
后来,家里小孩大了,也要买房子,于是,木匠师傅把存放在亲戚家里的钱要回来了,加上后来打工赚的一些钱,经过仔细考虑之后,终于在县城给小孩置办一套小产权房。
因为他手头的那些钱,要买一套城里的房子完全不够,就算是县城的房子,也只够买一套没有产权的。当然,要全款才可以。以他这样流动的打零工,根本没有可能取得银行的授信。
就这样,他由一名最先的万元户,在吃完了自身技术和体力红利之后,不知不觉的滑向了低收入人群。积攒下来的财富由于理财思路不合时宜,错过了增值的机会。数字上虽说没有多大变化,但在购买力上已经大大的打了折扣。于是,他就回到了大部分人最初的状态。
回顾他的年青时代,因为家庭成份原因,在本来可以继续上学的时候,失去深造的可能。虽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当时当地有名的木工,毕竟没有能在其他方面比如财富管理上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
一个老万元户的财产就这样按纸面的数字保持下来了。
唏嘘不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