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写在前面的话:
不论职场还是生活,80%左右的困扰均来自于关系。
我们无法改变这张巨大关系网中的任何成员,然而很多人却无视这一点,他们总是因为各种矛盾或感觉“没有共同点”从而选择回避甚至断绝关系,让自己陷入糟糕至极却又无能为力的境地。
援引《家庭生活的周期》书中的观点,当人们一味地注重硬技能的提升却认为关系无足轻重时,恰恰会危害到自己的身份感,甚至会损害自己的社会与情感背景。
如果重新选择,
一切就会好么?
很多人在面对不如己意的人生困境时,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是我当初的选择错了,如果当时换一种选择,结局一定会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反应和思维?
以职业举例来说,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往往分三个阶段,分别为生存期、发展期、事业期。
可残酷的现实却是,有一半以上的职场人一直无法走出生存期,他们的困扰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如出一辙,例如“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我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我到底该选择怎样的工作?”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和我们的家庭及学校教育不无关联。
一般情况下,生存期的职场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专业技能,二是社交技能。
可悲的是,专业技能层面,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往往偏重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实际技能的训练;社交技能层面,学校教育完全不涉及,这部分完全靠原生家庭的熏陶,不同的人在社交层面的表现更是参差不齐。
从我经手的咨询案例来看,深陷“生存期困境”的职场人的原生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家庭成员之间似乎总是在做一样徒劳的努力,那就是竭力促使家庭成员与自己保持一致,一旦有任何家庭成员无法与自己保持一致,他们就开始焦虑,接下来,他们就会认为这是对方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焦虑,并开始相互指责。
我不比你更好,
只是和你不同。
咨询者雯雯(化名)就一度对职场关系倍感无力。
经过了解,雯雯的母亲总是试图让父亲和自己保持一致,但发现身边的男人总是和自己唱反调,万般焦虑与失望之下,就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女儿雯雯身上,于是大包大揽了雯雯的一切,从选择学校到选择专业,甚至毕业后安排工作,完全是雯雯母亲一手安排,这让雯雯深感痛苦不堪。
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错觉,他们会认为自己与家人在各方面是相似的,并且自己和家人的追求也是一致的。
然而这种认识显然是与现实相违背的。
因为各种分歧产生的家庭冲突和矛盾不胜枚举,很多人都会怀疑自己原先的选择是否正确,他们认为如果当初换个人选就一定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
只能说他们把问题想的过于简单。
事实上,不论是多么亲近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妄图让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是很多人在关系中倍感痛苦的根源。
为什么越亲近的人,
越不能好好说话?
按照罗纳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一书的观点,成年后的你我常常太世故了,不愿意承认自己真正想要的,而是把真实的动机隐藏在表面的思绪之后。
承前文案例,咨询者雯雯的母亲总是这样对雯雯说:“你应该去考某某大学、学某某专业、以后出来做某某工作”,但其实雯雯母亲想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我想让你去考某某大学、学某某专业、以后出来做某某工作”。
如果按照前面的表达,考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似乎是雯雯无法做主的;但如果换成后面精准的表达,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事情代表的是母亲的意志,雯雯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
不知你发现没有,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在这些关系里,总会有一个人对这种差异产生焦虑,并把焦虑的源头指向对方,认为“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我就不会烦恼了,这都是你不好。”
如果关系的对象是一个天真的孩子,TA很容易产生负罪感,TA会把本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一味揽在自己身上,认为“是我让妈妈不开心了”,这种巨大的内疚感很容易让TA迷失自我。
就像前文提及的雯雯,为了让妈妈开心,她渐渐迷失自我,按照妈妈的意愿行事而苦不堪言。
差异让人不安,
有四种本能反应。
根据《超越原生家庭》一书的提法,当关系中的一方因差异感受到焦虑,TA常常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一种做出回应:
1、顺从。
顺从者往往害怕冲突,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和平”。
由于言行与内心的割裂,他们往往采用“消极抵抗”方式表达内心的不满:例如拖延、故意把事情弄砸、找各种借口等等。
顺从者往往无法直面关系中的差异,并试图掩盖问题。
例如雯雯的母亲就是为了掩盖夫妻差异,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子女身上,她的“过度干涉”让雯雯错过了学会独立承担责任的成长时机,从而在人生重大选择面前变得无力而迷茫。
另外顺从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总是在精神或肉体上不太健康,因为疾病能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让双方都忽略到差异的焦虑,从而保持关系的平衡。
2、反叛。
反叛者喜欢与众不同,但矛盾的地方在于,他们更痴迷于“反叛”这个行为本身,但至于自己到底要什么,还是一无所知。
通常“反叛者”会选择“权威者”作为关系对象继续享受“反抗”本身的快感,例如有些员工喜欢顶撞上司,有些配偶喜欢和对方“反着来”——他们总是扮演着挑衅“权威人物”的角色,而从来不知道到底为何这样做。
3、攻击。
攻击者在冲突中试图在所有方面都占上风,不论争执的焦点是什么,他们都会把大量精力花费在让对方听话或认输上。
而攻击者采取攻击行为的根本原因,恰恰是源于深刻的自卑。
由于缺乏自信,他们总是试图让他人和自己保持一致,这样自我感觉会更好。
由此你不难明白,生活中那些遇事不饶人的“难缠户”、抬杠非要理论出胜负的“雄辩症患者”,以及网络世界里洋洋洒洒的“喷子们”,毫无例外都是这类人:他们骨子里缺乏自信,只能通过说服他人或让对方认输方能找到存在感。
4、断绝关系。
这类人往往能力杰出,在工作上也有两把刷子,但在关系上的能力很弱,总是觉得倍感无力,担心其他人掌握了所有的权力,于是开始孤立自己,并认为自己不需要他人的陪伴,在情感方面一塌糊涂。
事实上,越是深陷原生家庭无法走出的人,就越容易在情感上与别人断绝关系。
因为那些被他们抛弃的人往往会感到十分无力,而主动断绝关系的人似乎掌握了这段关系中的所有权力。
方法论:如何处理复杂的关系?
1、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要试图要求他人与自己保持一致;
2、学会正确表达,袒露自己的真实动机。
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把说话中的“你应该”变成“我想让你...”
例如,你喜欢聊天但你老公整天沉默无语,之前的你可能会说:“你应该多和我说说话。”
现在的你不妨试着这样说:“我想让你陪我说说话。”
之前的你总是命令自己的孩子:“宝贝,你应该去做作业。”
不妨换成这种语气:“宝贝,妈妈想让你现在就把作业完成。”
3、差异是有趣而正面的,在关系中游刃有余的人会利用这些差异相互激励共同成长,而不是害怕和退缩。
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自己”这个东西其实是看不见的,直到你撞上一些事和一些人,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而成长中的重要一课,就是学会在看似可怕而复杂的关系中碰撞,然后你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以上。
感谢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