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小红拖拉机
这就跟“谈恋爱时,为什么两个人相处越久,越变得无话可说”一样,工作中也会出现疲劳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内心充满着期待与斗志,感恩公司提供平台与机会能让自己施展拳脚,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努力学习,卖力加班,只因为自己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体会着每一次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与成就感。
然而时间长了,对于工作的新鲜感荡然无存。你慢慢发现,日复一日的工作重复而琐碎,尤其是情绪性劳动的工作(客服、销售、医生、教师等),更加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到家连话都不想多说半句。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分手却只需一个人。工作也是如此,当初“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地走在一起,为何最后却让自己如此消极与疲倦?
1. 你也不想工作了吗?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完了可就没油加了。看着朝气蓬勃的实习生卖命的加班工作,一边感叹着自己真的老了,一边继续抱怨着“一周总有那么七天不想上班”。
不想工作是因为个体心理对上班产生了抗拒和抵触情绪,心理学家习惯把它称作“工作倦怠”。它包括三个方面:“情绪耗竭、工作懈怠、专业自我效能降低”,小红拖拉机曾经解读为:“心好累、不想干、我不行”。
那么,你是不是倦怠了?
再次启用小红拖拉机的倦怠打油诗:
如果你出现以上的情况,那么恭喜你病友,找到组织啦!
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这种对工作的倦怠感也并非一蹴而就、突然冒出来的感觉。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让你产生职业倦怠呢?
(一)工作特征
①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个体在工作中面临的角色定位与实际期望不一致。
角色模糊:个体在工作中缺乏清晰明确的工作职责、权力、目标等。
Schwab和Iwanicki的研究发现,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倦怠。
这个很容易理解,当你发现应聘时的岗位定位和实操中的完全两码事,老板画的饼和实际干的工作是两码事时,自然会产生心理落差。心里一边OS:雾草,还有这种操作,一边咬牙忍忍看:还不是因为穷。
当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排解,它就会不声不响地反馈在你的工作里:迟到旷工、工作效率降低、绩效变差......
Jackson等人同样发现,角色模糊对于专业自我效能降低有着显著的相关。
当你在工作中缺乏清晰明确的工作职责、权力、目标时,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我到底每天在干什么?感觉自己很没用,交代的事情都做不好。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进而会恶性循环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② 职业特点
大量研究指出,从事情感性工作(如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从业者,常体验到更为严重的工作倦怠感。
因为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日常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甚至会受到侮辱和攻击,并且得不到积极的支持与反馈。
想一想,孩子成绩不好了被家长骂;没及时处理患者问题被家属骂。虽然好气哦,还要保持微笑:)长这么大都没这么憋屈过,心好累感觉不能再爱了。
Schutte等学者发现,由于蓝领的工作较为单一、重复性高,所以他们比白领群体会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职现象也普遍严重。
③ 超负荷工作
这包括两点:数量上的和质量上的。当你发现每天花上24个小时都没办法做完工作时,或是自己的能力范围没有办法去完成它时,你会怎么办?你能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工作超负荷会导致个体产生工作倦怠感。所以,在倦怠这件事上,你并不孤单。
(二) 组织因素
① 组织氛围
提到组织氛围,那就不得不说说组织支持,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作为程序员,如果公司连像样的电脑配置都配不齐,还让你自己带家伙来上班,又或者把你安排在靠近销售或是客服的工位附近,我只想默默问一句:此刻你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好吧,如果公司规模小,那我就忍了。物质上给不了支持,那精神上总要补偿一下吧。
Lee和Ashfoth通过研究发现,上司的支持会大大降低个体的工作倦怠感。而团队的氛围也会对情绪耗竭和工作懈怠产生影响。
这回总算给「领导很重要,团队氛围很重要」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他们都跟你的工作倦怠息息相关。
② 奖惩机制
这很重要。当公司的缺乏奖惩措施或是设置不当时,不仅无法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大部分员工对于上级的反馈意见是很看重的。不管做得好与坏,他们都希望能够及时得到公平的反馈。
所以在这要提醒一下管理者们,员工做得好了,只要拍拍肩膀夸几句,在例会上表扬一下,一分钱不花都能买个员工干劲十足,但是你要长期漠视,员工就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真特么没干劲,倦怠,倦怠~
③ 组织变革
某些企业总在不断变革,包括裁员、兼并、重组等等,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会让员工一脸懵逼,无所适从。
以前的产品部归并到运营部,汇报的直接领导变了,团队内部的KPI变了,以前需要做的工作变成了无用功,这种工作不稳定性会让员工产生极大的倦怠感。
就像拔河一样,反正是大家一起扛指标,没有点名要我来负责,那我也少出点力也没人知道。毕竟谁愿意「赚着卖白菜的工资,操着卖白粉的心?」
(三) 个人因素
① 外控型人格
根据莱夫库特的观点(1966),外控者更倾向于将事情的原因和控制归结于外部的环境,它是由运气、机会、命运所造成的,个人不能预测也无能为力。
外控者会在意别人的两方面表现:一是对别人的情绪与行为的敏感,二是对自己行为与情绪的压抑,以让外界满意。
这样直接的结果导致他们很容易产生内在的自责。在工作中,外控者会更关心失败后的恐惧而并非成功后的成就,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与支持,他们会感到很焦虑,进而也更容易体验到工作中的倦怠感。
② 自尊水平
每个个体都有自尊的需要,当大脑接收到「你不行」「你太笨」「你很差劲」这类否定性信息时,都会给个体造成压力。
尤其是那些自尊心较低,偏玻璃心的人群,在职场中面对挫折和打击时,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否定自我,认为“我不行”,从而对工作产生疲倦之感。
除此之外,不自信和年龄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详见小红另一个hin好玩的回答→ 「休假或跳槽有助于解决工作的倦怠感吗? - 知乎」)
我也不想工作倦怠,我也很无奈。解铃还须系铃人,你现在知道自己为什么倦怠了吗?
不想放弃治疗?!那就吃下这枚安利。
个体的外在表现,其实都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哪些因素会让个体身心感到压力与不安,需要积极关注并进行有效的调整。
前文列出了诸多的影响工作倦怠的因素,肯定有童鞋觉得小红又开始扯理论了,不接地气啊。好的,那你当我白码了这么多字:)
影响因素这么多,是不是每一项我们都要针对性去改变呢?当然,如果你可以的话。
人之所以会感到有压力,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总在试图控制着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大家既然都耐心看到这儿了,那小红就来说些实在点的。
① 保持合理的职业期望
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个体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经常会给自己设定不合理的期望目标。所谓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实际工作中会处处碰壁。
「工作开心最重要,去做别人眼里的好工作,未必是好的选择。」千万不要委屈自己,你勉为其难的接受了一份并不是很满意的offer,相信我,最后你总会想方设法地要离开。
其次,很多因素在我们进到一家公司之前,就可以充分了解到,包括岗位的权责、领导的风格、组织整体的架构与变革情况等,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
找工作和找对象一样,相遇容易相处难,能够细水长流的往往都是深知彼此的。
② 换个工作环境,找到合适的定位
我相信,还是有部分人选择离职,不是因为钱没给够,因为选择一份工作除了薪资之外还有太多需要去衡量的因素。
如果你目前出现了工作倦怠感,思考过后是由于团队氛围、领导方式、组织变革或是行业特点等原因引起的,那么,很可能目前的岗位并不适合你。不妨试着分析一下,哪方面对你的负面影响更大?
选择在公司内部调部门换岗,或换一个在这方面更为正向积极的新公司。前提是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也许在新的环境下,更能够激发你的工作热情,发挥你的专长,努力得到认可与晋升,让你获得成就感。
③ 调整心态不断学习,培养专业自我效能
大部分的工作职位,都更看重工作中的经验和执行力,而忽视知识的重要性。
实际上这正是由于"外行"领导"内行",或是专业没有学到家的一种表现,毕竟只有文盲才会说出"读书有个屁用"的话。
人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无论哪个行业,当你在工作之后仍然接着学习,总要比一头扎在文件中的黄牛式工作者,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职场上从来都不缺少执行的人,但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你的专业能力。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能对自己职业生涯有着更清晰的规划与定位,因为你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着。熊熊的小宇宙在爆发呢!
这样的你,还会感到职业倦怠吗?
Reference
Jackson S. E, Schwab R.L, & Schuler R. S. (1986).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urnout phenomen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 630-640.
Lee R.T., & Ashforth B.E. (1996).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job burnou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 123-133.
Maslach C, Schaufeli W.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397-422.
Schwab R.L, & Iwanicki E.F. (1982). Perceived role conflict, role ambiguity, and teacher burnou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8, 60-74.
Westman M, Etzion D., & Danon E. (2001). Job insecurity and crossover of burnout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2, 46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