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他的语言特点。英美人喜欢直来直去,嘴上说的就是心里想表达的,很容易听懂。中国人讲究婉转,不喜欢直来直去,往往“口是心非”,说出的话总会有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要想知道说话人究竟是什么意思,需要听话的人动一番脑筋,用心揣摩、用心领会,才能听明白。
比如,最常见的事情,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时间已经很晚了,主人心里盼着客人早点离开,但是嘴上却说:“时间还不算太晚,再聊一会儿吧。”如果客人识趣,就会知道主人已经有送客的意思了,应该马上离开。再比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本来是精心准备了一桌子佳肴,却对客人说:“家常便饭,凑合吃点吧。”
不要以为这种为人处世方式很虚伪,这其实是一种生存艺术。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是拒绝别人的话,直话直说固然痛快,但往往容易伤人面子,造成尴尬的局面,尤其是中国人打从古代开始就非常懂得自保的艺术,知道伤人就是伤己的道理,所以,即使有些时候心里明明不是这么想的,却往往这么说。假如是表现自己,说得太直白了,又显得太过不谦虚,怕招人反感。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往往不太一样的道理。
在古代,中国人就非常懂得说话的艺术,尤其是臣子规谏君主,最讲究含蓄,要让君主听到自己的话外之音,主动改正。如果大胆直接,不仅会惹恼君主,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楚庄王十分爱马,他的马住在豪华的厅堂里,身上披着美丽的锦缎,晚上睡在非常考究的床上。它们吃的是富有营养的枣肉,伺候那些马的人数竟是马的3倍。这些马养尊处优,又不出去运动,因此其中有一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死去了。
这一下可真让庄王伤心极了。他要为这匹马举行隆重的葬礼。一是命令全体大臣向死马致哀,二是用高级的棺椁以安葬大夫的标准来葬马。大臣们纷纷劝阻庄王不要这么做。可是楚庄王充耳不闻,并生气地下令说:“谁要是再敢来劝阻我葬马,一律斩首不饶。”
一个叫优孟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径直闯进宫去,一路伤心大哭,痛不欲生。楚庄王惊问其故,优孟回答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呢?那可是大王最钟爱的马呀,又怎能只用大夫的葬礼来办理马的丧事呢?这实在太轻视了。应该用最高的国君的葬礼才对啊。”楚庄王问道:“那你认为应怎样安排呢?”优孟接着说:“依我看,应该用美玉做马的棺材,再调动大批军队,发动全城百姓,为马建造高贵华丽的坟墓。到出丧那天,要让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开路;让韩国、魏国的使节护送灵柩。然后,还要追封死去的马为万户侯,为它建造祠庙,让马的灵魂长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这样才能让天下所有人知道,原来大王是爱马胜过爱一切的。”
优孟句句话都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去说,将对马的优待推到了极致。庄王终于听懂了优孟的言外之意:爱马胜过爱百姓是危险的。他自责道:“哎呀!我怎么竟然错到这种地步!”马上取消了对马的葬礼。
优孟的话表达的是一种反意,通过表面的顺从,起到夸大讽刺的效果,引起人的反思,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口是心非”的一种表现。
不管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为了表现自己,中国人说话的含蓄劲儿已经渗透到骨子里了。大多数人在与人交往时自然而然习惯于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所以,如果你想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活得舒心,活得明白,就要了解这种说话习惯,懂得中国人的心理,同时也要善用这种方式与人交往。
比如说,经过你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别人夸奖你时,本来心里乐开了花,觉得对方的赞誉毫不过分,你也要谦虚地说:“您过奖了,这么点成绩没什么的。”在表彰会上,明明心里不觉得和上司领导有关系,也要说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大力帮助下,才有今天的成绩。这番“口是心非”的话一出口,结局肯定皆大欢喜。相反,如果你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局面可想而知将是多么糟糕。
【感悟】
中国人讲究婉转,不喜欢直来直去,往往“口是心非”,说出的话总会有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要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需要听话的人动一番脑筋,用心揣摩、用心领会,才能听明白。
与人交谈,一句简单的话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思,这需要我们联系具体语境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