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韦编三绝:好书需读千百遍

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孔子晚年喜欢读一本书,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甚至把编竹简的熟牛皮绳都磨断了三次,韦编三绝由此而来。可即使读到这种地步,谦虚的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了。”孔子刻苦研读的是什么书?

答:《易》(或答《易经》《周易》)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还是我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凭借学识闻名于鲁国了。因为精通六艺、知识渊博,加之崇尚周礼,对古礼特别熟悉,孔子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其他国家的人都知道他,还有不少人前来拜他为师。后来,孔子还曾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孔子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学而时习之”,从来都没有对学习松懈过。

春秋时期因为还没有发明纸,所以主要是将竹片做成一根根竹简,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多则写几十个字,少则只能写八九个字。因此,要完成一本完整的书,要耗费大量的竹简。另外,还要用牢固的绳子把这些数量庞大的竹简按次序编连起来,才便于阅读。通常,人们把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熟牛皮绳是最为结实的。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随其兄投奔好友段煨处。董遇靠卖柴维持生计,每次上山打柴,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曾讥笑他自不量力,可他还是照样读书。

日夜苦读,董遇终有所成,渐渐名声远播。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只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人向董遇埋怨没有读书的时间,董遇告诫道:“读书当用‘三余’。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作,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众人叹服。

孔子晚年时,非常喜欢研究《周易》。为了将《周易》读熟、读通,孔子用了很大的精力。他先是把《周易》从头到尾全部读了一遍,以此来掌握全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孔子又进行了第二遍阅读,这次掌握了书中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也有了透彻的理解。

【拓展】

“韦编三绝”中的“三”是虚数,指牛皮绳断了多次,而非恰好三次。古人也喜欢用三的倍数来形容多,比如李白《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王维《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西江月》“两三点雨山前”,三却是“少”的意思。

为了全方位给弟子们展示《周易》的博大精深,更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孔子不知又翻阅了多少遍。就这样读来读去,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子不知被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用。后来,孔子编撰了解说《周易》的《易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那么我掌握的有关《周易》的知识将更加丰富。”

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来比喻读书勤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韦编三绝:好书需读千百遍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词条  千百  千百词条  好书  好书词条  
杂谈

 从菜鸟到新老师的成长心得

几点小心得:1、考试报名时先看看每个区招聘的人数和报名人数,再斟酌一下应该报哪个区。2、所有考试都会考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所以,前期我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把整个...(展开)

杂谈

 你懂得深度思考吗?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体每天都向我们推送大量信息。我们知道很多真相,但我们仍然生活在混乱中。  这是为什么?原因是缺乏深刻的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