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个人沦为废柴的八种表现,多少人后悔没早...

你永远也不知道,为了争取时间,现代人可以有多拼。

前不久,微博上广为流传的“达芬奇睡眠法”,刺激到了广大网民的神经。

“每隔4小时睡15-20分钟,一天只睡两小时,就能保持精力充沛”。

但很多尝试过的网友都觉得,这不可能。

很快,这个理论就被推翻了。

方法虽然不合理,但却反映了当代人普遍的焦虑:时间都去哪了?

我们总是在感叹时间不够用,对时间流逝充满焦虑,却很少认真思考该怎么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一个人浪费时间,从生活中的很多迹象都可以看出来。

一、在社交媒体中迷失

在社交网络里很受欢迎,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投入了太多时间成本。

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默默无闻的路人,网络却可以提供给他“被关注、被追捧”的机会。

曾有网友晒出自己的朋友截图,一名男子发了条朋友圈:“刚才开车撞墙上了,幸好没死,必须发个朋友圈,不然白撞了。”配图是他满脸鲜血的自拍。

出车祸了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求救,而是发朋友圈。

这种近乎偏执的想要在网络上获得别人关注的心态,其实某些程度上,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受重视的境遇。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测试,连续两个星期内观察一群年轻人使用Facebook的情况。

结果显示,使用频率高的人,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也高,并且使用时间越长的人,越觉得自己活得失败。

调查结论指出,社交媒体和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实时对比”。

一些人在浏览了他人发布在社交媒体的生活,总是会时刻与自身现状作比较。

一旦发现网络上的内容与自身的真实生活有巨大反差,就产生羡慕,或衍生成自卑的心理。情况严重的话,甚至可能患上抑郁症。

另外一些人,在“实时对比”中,试图在社交媒体上塑造一个想象中的自己,只表现生活最好的部分,甚至去捏造。

久而久之,心理会产生不安、烦躁,严重依赖网络上别人的认同。

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花费了大量时间,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暂时的快感。

自卑、不安、烦躁……化解这些负面情绪的正确方式应该是用实际行动做些什么,与其深陷虚拟的满足感无法自拔,不如回归现实生活。

二、过度娱乐缺乏深度思考

对于很多每天都忙于工作的人来说,下班后的闲暇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刷刷微博、看看八卦,再打几局游戏,不知不觉就深夜了。

买了一大堆书和资料,想要学习提升,但最终都敌不过手机的诱惑力。

但是,在网络世界里,大数据和算法会给一个人推荐所有他感兴趣的东西,试图把人的思维完全纳入自己的框架中。

目之所及,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满足感,于是再也不愿意去看枯燥无聊的书,不愿意进行深度的思考。

媒体说什么,就接受什么;别人的意见,就是自己的意见。

最后,把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能力都“锁死”在了娱乐上。

三、对别人的要求来者不拒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多人会抱怨,还会和别人哭诉、寻求帮助。

“老好人”们常常不懂拒绝,对方需要倾诉,他就听;对方需要帮助,他就去做。

对别人的要求来者不拒,就是在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获取别人的认可上,反而丢了与自己相处的时间

这也是讨好型人格的一大表现,他们容易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甚至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做不成任何事,所以既不敢发出请求,也不敢拒绝别人。

但长此以往,会干扰自己的情绪,付出过多时间给别人,实则是延长了自己达成目标的时间,是对自己时间的浪费。

严歌苓说,“我发现一个人在放弃给别人留好印象的负担之后,原来心里会如此踏实。一个人不必再讨人欢喜,就可以像我此刻这样,停止受累。”

与其纠结于别人的目光中的细微情绪,不如剩下时间来攒足经历,提升自己。

四、依赖应酬带来的满足感

适当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可以拓展人际关系,但是有的人过于看重通过不断参加聚会的方式增强自己人脉

经常被人招呼去参加活动,自以为是因为自己很受欢迎的体现,其实并不是。

一档求职栏目里有这样一个求职者,他说自己擅长社交,懂得积累人脉,在他的通讯录里有很多商业大佬的电话。

有嘉宾提出质疑:“你有他们的电话号码就等于他们是你的人脉吗?”

于是,主持人让他打电话给其中一个企业家。

他在现场拨了好几次电话,都没人接听,场面很尴尬。

一位嘉宾点评说:“其实别人根本就没有存你的电话,因为你和他之间价值悬殊太大,这根本不是人脉。”

拓宽自己的朋友圈,靠的不是多参加酒局,多喝几杯酒;而是增强自己的实力,人脉的实质就是“成为有价值的人”。

在多数情况下,人脉也是要“门当户对”的。

浪费时间去攀关系,不如提升自己,有了一定高度,“人脉”自己就会找上门来。

五、不到截止期不开工

拖延是一种普遍现象,遇到事情能拖就拖,越是麻烦的事情,越是不想去做,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动手。

可常常是,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因为时间紧迫,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需要花费比之前更多的时间才能做得完。

哥伦比亚大学弗拉里博士定义了三种基本的拖延症:

(1)鼓励型,即找刺激型,他们期盼,最后几分钟的忙碌能带给自己快感和成就感。

(2)逃避型,他们畏惧所有有难度的事情,缺乏信心,瞻前顾后,只有再也无法逃避的最后一刻才会去做。

(3)决心型,对任何事都没法下决心去做,即便已经制定了完美计划,也会找尽理由去回避开始。

《吃掉那只青蛙》一书中提到,克服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设置截止时间:每做一件事情之前,就假设距离最后期限只有一天了。

强迫自己,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

六、安于现状没有干劲

前不久,河北唐山,36岁的收费站大姐一句“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引起了人们对稳定的思考。

在稳定的工作生活中安于现状,而没有危机意识,其实也是对时间的浪费。

宁愿把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等别人安排”上,也不愿意自己去争取,最后也只能是掐断了自己其他的退路。

目光局限于自己的工作单位里,在小环境中平静安稳,却忽略了越变越快的时代大环境。

常常有人感叹“90后超越了80后”、“00后干掉了90后”。

但实际情况是,任何年龄段的人,没有危机意识和主动改变的心理,都有可能被大环境所抛弃。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力劳动,所有技术都有更新换代的一天。

稳定,不是来自外界的施舍或者体制的庇护,而是源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大环境共同成长。

《平凡的世界》里写道: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能真正让自己稳定的,只有本事和能力。

七、过于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表现在:总想着找到一条最好的,永远不会出错的路,或是一件事情最正确和省力的做法。

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会变更方案,重新开始。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努力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种想法是没错的。但是浪费太多时间在“寻找完美的方法”上,最后只能是本末倒置,自己给前进路上铺满路障。

工作上的完美主义,也未必很无辜。

吴晓波曾提到,有些年轻人向他抱怨:“自己想把工作做好,把项目做得完美一点,可是往往到了时间节点,工作还没有做完……”

他的回复是:“为什么不先用最普通的方法把它完成呢?”

“这样完全体现不出我的能力啊!”

“可是,如果你连60分都没有做到的话,谁会相信你能做到100分?”

完成,有时候比完美更重要。

八、只有抱怨没有改变

抱怨,常常发生在一些能力无法改变现状的人身上,因为改变比抱怨难多了。

一边对自己处境的极度不满,一边把时间浪费在喋喋不休上,却不敢踏出去一步。

何炅曾在采访中提到放弃和抱怨:要得到,就必须付出、坚持,如果真的太难了,那就放弃,但是放弃了就不要抱怨。

要不要努力,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但是“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能够活成什么样子,决定权大部分都在自己手中,与其浪费时间去抱怨外部条件,不如找准一个目标,去一点点改变。

梁实秋在反思自己的时候说:“我是一个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人,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

“生命”是一种当下的状态,惋惜过去或者幻想未来,都不如踏踏实实地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沦为  沦为词条  后悔  后悔词条  表现  表现词条  多少  多少词条  个人  个人词条  
杂谈

 处世哲学:生活里的微笑

生活是用微笑编织的梦,没有微笑的生活,就像没有绿色的春天;没有微笑的生活,就像缺少阳光的天空。微笑可以融化人们心中的冰河,微笑可以驱散人们脸上的阴云,微笑可以填...(展开)

杂谈

 生命的高度取决于品质

决定一个人生命高度的,不是智慧,也不是能力,而是品质。暴风雨过后的一个早晨,在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留下了许多被前一天晚上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