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这真不行,建议分开!

文章来源:城市画报官方微信号:城市画报(微信号:cityzine)

因为疫情的影响,

加上宅家期间不少人

已经打通了厨艺的任督二脉,

在办公室聚众点外卖的人少了许多。

许多人已经陆陆续续回到办公室,

“该怎么吃?”

这个问题在复工期间备受关注。

如何吃得健康安全,

人们想尽了办法。

比如让食客分隔而坐:

比如在单位食堂吃出一种

期末考试的既视感:

自疫情暴发以来,

公筷制、分餐制等倡议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全国多地发出健康饮食的倡议,

号召餐饮企业推广“分餐制”,

并采用公筷公勺制或双筷制。

“桌上放有长柄公勺和一双42厘米长的公筷;

每道菜都配备一个分餐夹;

每人一副一次性手套,

以防止在使用公筷公勺时发生交叉传染……”

实际上,17年前“非典”暴发后,

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曾呼吁推广使用公筷,

但遗憾的是“雷声响雨点小”。

中国“分餐制”历史非常久远。

从许多记录生活习俗的画卷中可以发现,

在西周和唐宋时期,

人们多是分餐而食。

▲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南宋)

中国分餐历史久远,

但,

为何至今我们还没学会使用公筷?

首先,我们先了解👇

为何要提倡 

分餐制”+公筷使用?

其实,归根到底就两个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

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

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比如幽门螺杆菌:

这种“长”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

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病因。

它非常容易通过

唾液、食物和餐具进行传播。

感染者如果跟别人合餐,

很可能不知不觉间就把健康人传染了。

共餐下的接触传播,

更多的是增加了疾病潜在的传染风险。

唾液口腔直接接触筷子,

相互夹菜,

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疾病。

分餐,除了减少唾液接触,

还有一优点是,

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食量。

在日本,很多家庭做好的饭

会先在厨房按人数分成“定食”,

每一份都刚好是一个人的量,

保证营养均衡和减少浪费。

比如健身爱好者就会采用分餐制,

按照一定的蛋白质、碳水比进行搭配,

与没有健身需求的家人区分食物。

我们的传统食物也有很多遵循了分餐要求,

比如煲仔饭,

一碗中就包括主食和肉菜。

即便如此,

在我国推行“分餐制”仍是不易的。

中国人为什么很难接受分餐制?

据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

4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

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

“老一辈传下来的吃饭方式,

突然改变接受不了”

“合餐气氛更好,可以增进感情” 

“‘整鸡整鱼’的做菜方式不方便分餐处理”

是多数网友认为分餐制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餐饮行业内还有一句话,

“一烫顶三鲜”,

大盘菜分成小份菜凉得快,

难免影响菜品口感与品质。

还有许多人觉得分餐制是“矫情”:

“单人份的火锅,

跟麻辣烫有什么区别嘛!”

分餐干吗,一点味道都没有,

像西方人一样疏远有礼?”

“一顿饭做三菜一汤,再加上饭碗,

一家三口就要用15口碗,

又不是家家都有洗碗机!”

“平时懒得要死

甚至为了不洗碗而点外卖的人,

还想着分餐制?”

但是,讲究其乐融融合餐制,

却是以我们的健康隐患为代价。

分餐难,

那我们可以从公筷公勺开始行动!

长期以来形成的合餐习惯,

让目前全面推行分餐制存在一定难度,

不过采用公筷公勺的形式,

则是一种简便易行又易被接受的健康就餐方式。

“公筷公勺”

既不会破坏就餐者的亲密氛围,

又可以避免相互越界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是两全其美的行动策略。

广东很多餐厅一直有“公筷”习惯,

推广一下其实不难。

或者每个人备两双外形区分明显筷子,

一双用于取菜,

一双用于入口。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饮食卫生更重视了 ,

这是希望之光。

因为改变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

并非一日之功。

关键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和认识,

这个过程需要每个人

坚持不懈的努力。

为了健康,

我们只需要做出一点习惯的改变就好。

疫情会过去,

习惯,还请留下。

记得!勤 洗 手!

用 公 筷!

“所以咱就分了吧!

毕竟不是什么小事。”

:)

*参考资料: 石乐琴,郑荣梁,王秉瑞.

幽门螺杆菌.《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 , 2007

本文编辑 

倪仕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这真不行,建议分开!  分开  分开词条  不行  不行词条  建议  建议词条  
杂谈

 50年后的日记

  清晨,机器人拉开窗帘,和煦的光束透过窗绫的细缝轻柔地撒在我的被褥,眼帘。晒得我暖洋洋的,我慵懒的推搡着老伴,老伴喃呢的问“啥时候了?”“...(展开)

杂谈

 愿与君共春游

     “轰!”天边响起一阵惊雷,天地似乎跟着抖了三抖。3月5日,恰逢惊蛰时分,冬日里蛰居在土里、不饮不食的动物们纷纷惊起出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