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火的职业,在二十年前还没有诞生。
从“阿尔法狗”到无人车,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将在不远的未来被计算机取代。
在这个技术革命让世界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逐渐接受了这样的一个共识:
在面对时代的改变时,似乎谁能快速拥抱这个时代的变化,谁就能够在这场竞争当中胜出。
大众传媒也在为这种快节奏的转变推波助澜,以《罗辑思维》为首的很多脱口秀节目,以“提升智识”为卖点,纷纷将“落后就要挨打”设定为其节目的基本价值观。
因此,一个很自然的问题由此产生: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技术革命
带来的“淘汰焦虑”
实际上,这种“求快”势头的产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原因:技术革命带来的“淘汰焦虑”。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一些“跟不上时代”的工人便纷纷流离失所,而随之而来的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则将这种“淘汰”,上升到国家级别。
同样,那些曾经“跟不上时代”的国家,诸如土耳其、中国等国,分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尝到了落后的苦涩果实。
在这种焦虑之下,很多人面对新的事物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追捧。
从疯炒比特币,到全民参与直播答题,焦虑的我们就像面前悬着永远够不到的胡萝卜的那只驴,永远在追逐着那个关于“一夜暴富”的迷思。
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注意力更迭不断加速,我们在这种飞速的变化中不断地关注一个个议题,也丝毫不停地取关着一个个事件。
曾经的“直播答题”在网络上的火爆用“风光无二”来形容丝毫不为过,王思聪等一众明星的推波助澜更是把这场全民追逐推向巅峰。
但这场狂欢的落幕正如它到来时那样突然。
如今,直播答题再也无法重现当时的风光,那些曾经推波助澜的意见领袖们,也把目光放到了下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议题中。
表层逻辑一直在变
内在逻辑不变
对于如今焦虑的我们而言,找什么样的工作最好?大部分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程序员。
从薪资待遇和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上来说,这个答案很对,但这不是全部的答案。因为即使从以上的这个标准来看,答案也都是多选项。
比如一个一般人绝对想不到的答案:广播电台。
为什么广播电台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依然可以成为一个很棒的职业选择?这就涉及到了技术革命的两种逻辑。
技术革命对于过往的淘汰是事实,但是这种淘汰却也有着其规律所在。
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上升的,然而这种上升是螺旋向上的,换句话说,在快速的变幻中,改变的是“标”,不变的是本质。这个“标”和“本”就是事物的表层逻辑和内在逻辑。
媒介发展,在这场长达千年的变革之中,其表层的逻辑是“补偿性发展”。
无声的报纸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媒介的主流,但其传播是有门槛的:受众需要识字。
因此,在广播出现的时候,那些不识字的人也能参与到这种形式的媒介传播中,这种对于之前技术的补偿性发展使得广播媒体快速地流行了起来。
随之而来的电视媒体也是如此,它补足了广播只有听觉没有视觉的不足,因此也获得了广泛的流行。
但这种补偿性发展并不意味着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完全取代,补偿性发展的逻辑是有存在前提的,即媒介的使用场景。
这成为了媒介发展的内在逻辑。
随着汽车在城市之间的普及,这种媒介补偿性发展的内在使用逻辑开始发挥作用:广播媒体的生命力又一次焕发,在很多时候甚至打败了电视媒体。
因为对于需要开车的司机来说,他们的视觉是“被占用”的,唯一解放的听觉成为了他们享受媒介的唯一方式,因此交通广播在全国遍地开花。
即使在互联网与电视媒体的冲击与大浪淘沙之下,广播媒体依然屹立不倒。
事实上,在近几年,北京交通广播的薪资待遇依旧领先一众电视媒体甚至部分互联网公司。
不可避免的焦虑
是自我实现之路
但抓住内在逻辑就不焦虑了吗?
抓住了内在逻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领先,但内在逻辑不是解决问题的通法。
焦虑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无从避免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客观存在。
因为这个时代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从未有过的技术爆炸与信息爆炸,从未有过的逻辑更迭与交织,这一切都造成了如今这个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复杂性。
但最后,我们也应该相信,总有东西是不变的,比如参考内在逻辑不断充实自我,比如依照自我价值判断在时代长河中谨慎地向前滑行。
因为毕竟“树挪死,人挪活”,毕竟“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正如苹果公司跳出了当年大行其道的按键手机,化繁为简,用一个home键开启了如今的触摸屏幕时代。
在这个不断焦虑的时代,不断有人问:
我是学文科的,我不是程序员,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我本科不是985的,我入职以后总觉得低人一等怎么办?
我入职了,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担心辞职了养活不了自己。
当我们溯寻其本,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无非与时俱进,听从内心,并且带着大局观看待世界,寻找其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