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本质是拖延
试问哪位勇士敢来接受以下灵魂拷问三联:
KPI完成了吗?
减肥成功了吗?
100本书看完了吗?
年初立的flag,年末遭遇集体打脸
这已经是拖延症患者们心照不宣的“真香”现场
今天我们就来解密一下拖延症
这个人类特有的迷惑行为
都是”猴子“的锅?
人类擅长甩锅,关于拖延症,我们致力于给自己讨一个体面的说法。
Tim Urban曾在TED上做了一场14分钟的演讲《拖延症患者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一度成为TED史上最幽默、反响最热烈的演讲之一。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Tim Urban是一位知名博主,还是两家教育科技公司的创办者。
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一上来就先坦诚了自己也有拖延症一事,但他认为罪魁祸首其实是一只猴子!
为了证实这一点,他找了家核磁共振实验室,给自己和另一个确定没有拖延症的人,进行了脑部扫描,并用形象的比喻告诉世人拖延症患者的大脑机制:是的,我们不一样!
非拖延症患者的大脑
拖延症患者的大脑
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小人,他们被称为“理性决策人”,但在拖延症患者的大脑里,还多了一只猴子。
每当理性决策人告诉我们今天要完成一件重要但困难的事,这只皮猴就当场推翻这个决定,它只信奉简单粗暴的快乐,于是它抢过了掌舵盘,诱惑我们跟它一起玩耍。
听说XX明星又有绯闻了?你难道不想去吃瓜?
XX电视剧最后一集不先刷了吗?
外面天气这么好,不出去玩岂不可惜?
听起来很有道理有没有?当我们陷入猴子的陷阱,沉迷于享乐之时,一声巨响把我们拉回现实!
“臭猴子,又出来祸害人!”
没错,是恐慌怪兽来了!千万别被这只怪物吓跑了,它可是每个拖延症患者的报警器!
皮猴一看到克星来了,一溜烟就窜回树上了,最终,理性决策者重新夺回控制权。
但好景不长,才刚结束,下一波的大战就已经开始酝酿……
拖延症患者们就是每天在“恐慌怪兽大战猴子”的三百回合反复剧情中苦苦挣扎的,一方面想纵容这只及时行乐的皮猴,一方面又要承受恐慌怪兽带来的不定时惊吓和放纵警告。
当然,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把锅甩给这只猴子,并高呼一声:我们无罪!但“拖拖拖”造成的后果,说到底还是要自负的。
被“拖拖拖”垮的一生
动画片《Getting started》是加拿大著名导演Richard Condie的作品,1979年该片获得了六项国际电影节大奖。时隔40年,虽然现在看来画风非常过时,但你仍然能在渣画质中看到无比清晰的拖延轨迹。
本片主人公是一个心存钢琴梦的青年
每次练琴前,他总有很多“仪式感”,比如:先喝一口水,再吃上一个苹果,吃饱了才有力气弹琴嘛!
合适舒服的座椅距离很重要,而且这种舒适必须精确到毫米!
好巧不巧,朋友来电约吃午饭,顺便聊了聊近况,通完电话一看:时间咋过得这么快,有点焦虑!
反正现在状态不好,不如先看会儿电视,调整调整下再开始吧……
电视看着看着就困上了,那就先打个小盹吧,10分钟后一定起来练琴!
一觉醒来,完了完了,马上就中午了,再练的话,就没办法赶上和朋友的午饭!
怎么办?怎么办?懊悔地就地打起了滚。
挣扎不过三秒:算了算了,今天就先不练琴了,明天一定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里练琴!不练不是人!
我知道你们要说了,是不是过于真实?是不是躺枪了?是不是怀疑在你家安了监视器?
该片的主人公,难道不就是千千万万的拖延精本精吗?!
明明知道有很多正事要做,但就是控制不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撒尿,一会儿撸猫,一会儿朋友圈、微博、抖音三刷……
总之,拖延症患者的路径无非就是:干正事前要做无数心理建设,一点风吹草动就立马魂飞九霄,最后干脆自我安慰“明日重头”。就这样无限期拖延,然后不了了之收场,身体力行人类亘古不变的真理——一切从明天开始!
面对这种迷惑行为,虽然连人类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但或许真不是不想摆脱,有时候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别说我们凡夫俗子了,就连名人,也都是拖延重灾区。
他们拖延也疯狂
拖延这事,并不是现代人的专症,可以说,从古至今,几乎无人能摆脱“拖延”诅咒。
先来说说重度“拖拉机”达芬奇:
有位商人花重金请达芬奇为妻子准备一幅画作为礼物,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礼物一等就是4年,而且等来的还是初稿!接下订单的达芬奇经常犯病,面对催稿,总是表面上爽快答应,背地里磨磨蹭蹭摸鱼,而这幅作品,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
但商人还不是最惨的,米兰大公曾委托达·芬奇为自己的父亲做一个骑在马上的雕塑。
但达芬奇显然搞错了重点,他把兴趣放在了那匹马身上。严谨如他,他认为自己应该先研究一下马,于是解剖了一匹马。
在研究了马的身体结构后,他还决定写一本书。最后,大公眼见达芬奇从迷上了如何养马,到沉迷于为马设计自动喂食和自动清理粪便的机器……但,父亲的雕塑却再也没有出现。
求大公父亲心理阴影面积:怎么的,我还不如一匹马?
当年,王家卫导演萌生拍摄《一代宗师》的想法,电影开机后就处于难产状态。
传说一直在拍,期间章子怡、赵本山屡次“返场”,张震、梁朝伟抽空拍的其他片子都已经上映。
但这并不是王导第一次犯病,拍《东邪西毒》时也是拖延症发作,就差把演员和制片方都逼疯。而他本人不急不躁,喝茶、聊天、遛弯啥都不误,就是不拍电影。
总之,王导只要一拍片就犯病,而犯病时长,看心情。
乔叟曾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义正言辞道:“今天可以完成的事情就去完成它,不要拖到第二天了。”可话锋一转,到自己身上就失灵了。
他原本打算在这本故事集中收录100多个故事,但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才完成了24个故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但在高产的背后,你不知道她纠结的一天是这么度过的:早上在拖延和焦虑,然后在下午三点左右,极度的焦虑迫使她终于开始一天的写作。
看到这你也别急着安慰自己,哇,原来我和名人一样诶!
才不一样!
名人们的拖延并不碍事,也往往容易被洗白,因为他们的拖延症大多归咎于完美主义,或者是超乎寻常的好奇心,他们大多特立独行,不在乎他人看法,不喜欢被约束,简单来说,有才华就可以任性,有时候,适当的拖延甚至还是他们创造力的来源。
而才华不足以支撑起拖延的普通青年,一旦患病,就只能像达芬奇一样同款怀疑人生了:告诉我,告诉我,到底有哪样事情是完成了的?”
说到底,名人们的拖延可以是一场行为艺术,而留给你的,可能就只有“万事成蹉跎”的惨淡了。
拖延症,还有救吗?
诚然,人们口口声声说拖延症是一种病,但在医学上,拖延症这事也根本上升不到疾病的程度,非要说病,那也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心病。
拖延症是多维的产物。
《纽约时报》曾给出观点:拖延症本质上是一个情感问题。拖延让人感觉堕落,其中一大原因是“自我意识”——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拖延。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拖延的根源,真正导致拖延症的,其实是恐惧。
恐惧失败,恐惧嘲笑,于是我们便建立起了自我防御机制,比如:
拖着不做,那就永远不会失败!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拖延症又是是一种行为习惯。
因为大脑具有其可塑性,长久以来面对恐惧而建立起的自我防御机制,便会在大脑之中形成“习惯回路”,这也就是为什么,你明知拖延成性,还是会义无反顾。
拖延症虽不致命,但还是劝你治一治。
比你厉害的大咖们,为了治疗拖延症也是很拼,比如雨果大大,手段之狠辣,把自己扒个精光,并吩咐仆人将他的所有衣服都从房间里撤走,硬生生把自己困在屋子里写完《巴黎圣母院》。
胡适的留学日记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他与打牌作斗争的日常,但人家打牌只是一时,真正研究学问的时候却也是一点都不敢马虎。
还是要提醒下大家:不要躺在床上看书噢!
拖延症一时爽,一直拖,一直爽,但拖到最后可能一无所有,“明日艺术家”们请慎重!
关于怎么治疗拖延症,这也是老生常谈了,但关键在于,一个想要摆脱拖延症的人,只怕是早早就已经开始自我救赎之路了,毕竟网络那么发达,你随便搜一下,还怕没有答案?
那为什么还有人还没治好拖延症,恐怕是几千几万个选择让您拖延症又犯了吧?
最后,2020马上就要来了,提前祝大伙2020拖延散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