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明是缅怀,也是一个梳理人生的日子。
是对孝顺的重新思考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为人的基本。
但许多人明白孝顺的含义,是从失去双亲后才领悟。
国学大师季羡林六岁离家,九十高龄时回乡扫墓,跪在父母墓碑前,不住磕头,热泪长流。
回京后,他写下长达二万多字的《故乡行》:娘啊,这恐怕是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家有百岁母,常念八十儿。
歌坛巨星费玉清也在父母离世后毅然退出歌坛,他在信中写道:
当父母亲都去世,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和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掌声也填补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演出地点都让我触景伤情......
名利、财富拥有再多,人终究是靠爱和亲情来链接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毕淑敏在《孝心》一文中说: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但这世间有多少父母并没有等到这一天就撒手人寰。
也只有失去父母的人,才懂得这份痛有多么的沉重。
生前多端一碗饭,胜过死后百柱香。
是对世事的放下
冯唐说: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
人生在世,一年到头,每个人都为生计奔波。
只有在清明这一天,当我们回到老家,面对着一堆堆黄土,才明白应该放下什么。
人这一辈子,也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清明几处有新烟,满坡哀思与尘埃。
静立茔冢默然,你会感叹匆匆百年,如梦一场。
正如红楼梦《好了歌》中唱到的:“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古往今来,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草民,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
百年之后,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活着的时候,争名夺利。走的时候,万贯家财,家亲眷属,一样带不走。
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放下、淡然。
清明清明,清洁、清净,清廉,不过是求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是悟一个明白!
清明,教我们克己复礼,如何做人,清清白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面对先祖,内心是否坦然,心里自有答案。
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
不求辉煌腾达,只求不愧先祖,坦荡一生。
是对拥有的感恩
也许我们现在的生活还不尽人意,但活着已是莫大的幸运。
想想这次的疫情,截止到4月03日,中国累计死亡人数为3327位,而全球的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很多人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有句话这样说: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我们觉得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死亡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活着的人更应该珍惜和感恩。
感恩生我养我的人,感恩极难中救济过我们的人,感恩低谷时拉我们一把的人,感恩党和国家,以及时代的英雄们在疫情期间为大家,舍小家的医护工作者和那些平凡却伟大的志愿者。
这世间除了生死,所有的痛都是擦伤。
懂得感恩,珍惜拥有,做一个惜福的人。
清明,落英缤纷,满地的悲泣打湿了尘世的哀伤。人生种种的爱与牵挂,都化作山水的烟雨,沉默不语。
这样的季节,总会牵动几许思念、几许哀愁。
你会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可能也只是几声离别时的切切虫鸣,一缕农家黄昏的袅袅炊烟,半点夜深幽梦里的婉然音容。
纷纷春雨,纷纷的归人!活着,知足惜福就是最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