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古话,其中的“善”自然不是善良的意思,而应是正确的道德了,不知我这么解释是否足够正确,否则有误人子弟之嫌,也就不道德了。
即便这样,我也不能像时下的评论家夸耀“世界的美丽”,所谓的“幸福生活”实在与我们相去甚远,而他们是因为要弘扬“正气”而跳出来说这些话的,显然,我这种想法是要被围剿的,虽然我只是市井间的无名之人,可还是时时刻刻觉得自己像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四肢的疼痛感常常传入脑中,心中一直希求着“复活的来临”。
在我等待的期间,人生的困难时期,因为再也无可凭依之物,整天像行尸走肉一样生活着,“为生活而生活”像是“为艺术而艺术”那般虚假,笑容从此从脸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幅虚假的面孔,礼貌性的接收着世界于你的讯号,而又礼貌性的回馈给世界一些积极的东西。“东西”只是东西,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也无“你不是东西”的侮人之意,只是贯彻了交际的真意,进而获取“轻松惬意”的生活了。
但我也不是批评家般的愤世嫉俗,也不会学习李敖戴防毒面具,喷辣椒水的行径,只是默默的苟且着,努力从生活中寻求美丽的东西,来让生变的更加轻松一些,这与上段是有着相似之处的,只不过我开始真正的寻求一种“极其伟大而崇高的”东西,进而也脱去了行尸走肉的皮囊,从十字架上走了下来,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起生活来了。
而我所说的伟大的“东西”便是善良,似乎从这里开始才是文章的开始,这恰恰是一种善良的形式,亦是“文字的良心”一类。古言曰: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现在孩子口中所说的,他们的父母是极希望他们背诵完一本《三字经》的,却从来不告诉他们其中的意思,似乎只是炫耀的资本,毫无“教育培养”之意,孩子是会问的,父母也只是一味的搪塞,并非智力的不足,而是底气的不足,“人之初,性本善”即便他们也不敢当中说出,否则只会迎来一阵的哄笑。
父母不于之说,即便有着“教育”责任的老师也不于之说,等待孩子足够了解这个世界时,想必会顿生出一种失望,“人之初,性本善”大笑话哉,孩子是不会用如此讽刺的口吻的,可那希望破灭的眼泪是比任何讽刺更锋利的。成年人留下了满地的污垢,而教孩子纯洁的心踩上去,以后所培育的“恶人”也不过是上一代的产物,于是一代复一代,所谓的善良也就一点点的消亡下去了。过去的孩子长成了成人,传承了上一代人的育人的方法,也就不与孩子说何谓善以及善的具体形式,只是叫孩子自己去辨明,以为是西方的先进的教育方法,可诸位,这里是中国啊!一直以来都讲究“言传身教”的啊!
“人之初,性本善”原本是为人定了一个积极的基调的,毕竟善良这个属性是随身携带的,可是于某些人身上却再也难觅善良的痕迹,而在更多人看来,善良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功用,人们因为其“实用性”的消亡,也就把她抛弃了。
这样的生活看上去是更轻松的,毕竟善良带了太多的负担,如若没有善良,也就不用“见义勇为”——不至于负伤;不用轻轻搀扶摔倒的老人——不至于惹上麻烦;不用为谁捐款——不至于被贪。这样真是省去了成堆的麻烦,也可用更多的精力在如何过生活上,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子孙留下更多生活的资本,只不过是丢失了“善“的属性。丢了便丢了,也不是值得珍惜的,他们认为懂的了生命的真谛,去把“恶”“更恶的”“谄媚”‘更谄媚的“当做自己的教条,对“下人”是恶的,更恶的,恨不得榨出最后的一滴油。而对“上人”是谄媚的,更谄媚的,恨不得让他知道自己是一条忠狗,人性的反差是如此之大,不兼容的属性得以在一个躯体内共生,而夹在其中的善便日益的微小。
于是有人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也有些趋炎附势的来掺一脚,他们是壮了声势了,于是一片阴霾笼罩在人们心头,三字经是不敢念了,那应当作为精神病院的“指定读物”,现在又念些什么书呢,不必是名著,因为那其中的善的属性已经不时尚了,急需要一些恶的,更恶的东西,那才对人们的胃口。
在人们沉湎于失去“善良“的世界时,总有些不符合大流的事情出现,这叫“恶”的拥护者恼火了,骂道“都是一群狗屁”。即便心已麻木的常人们也不禁抖擞,似乎善是被唤醒了一些,浑身的血气也在渐渐地上涌,可以与恶人们一较高下了。
有着负伤风险的见义勇为还是有人在做的,其中一些义士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们被人说作“为了见义勇为的好名声”以及“金钱奖励”的。被反诬作推了老人的搀扶者们还在搀扶着,却被冷眼看着,说这是“愚蠢的行径”,但也还在搀扶着。而于希望工程的捐款,于贫困山区的捐款,于灾难之中的人的捐款是一直未停歇的,“你们的钱是打了水漂”的,但那也不能阻止一笔笔的款项由全国各地流向四面八方,憨直的笑着,也轻轻地回应一句“希望他们有良心”,希望希望成真。已经死去的义士们是不能辩驳的,可是黑白的照片还是有着笑容的,因为这份笑容,善良也在口诛笔伐下得以复活了,尽管还是被打压着(其中一些不乏名士,他们的口吻是太权威了,以至于我口中的那些人就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鼓吹“善之已死“,其实名士是叹息善的浇薄,而不是给善写下墓志铭),可还是出现了些绿意。
绿意要维护的,不然终挺不过风雨,还是要死的。我们应守护着善良的人给我们带来的善的种子,并不惜一切保护她,她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我们理应教会她“性本善“的道理,并使善一直善下去。不久前的一则报道说一名孕妇在寒冷的街头分娩,周围的路人自发的给她围成了一道血肉的墙壁,在冬日的寒冷中,其中包含的热量是不与太阳逊色的。而没有佻薄,没有冷眼的看,没有戏谑的嘲弄,于是又觉得善更加成长了一些,并不仅仅限于这个事件,更体现于诸多的事件,在网络媒体的八卦消息之下还是会有着这类的新闻的出现,这是传递着“正能量”,也是希望所居的处所。
劳教制度废除了,于是一些人又跳出来说“劳教制度不能废除,否则“大乱”的话,他们把犯人称为“人渣”“罪人”,而不于他们有丝毫的尊重,便是现在坏,终身也坏了。也就觉得废除劳教制度是与他们有害的,“谁知道,他哪天会动刀子杀人呢”人们是害怕了,害怕那些“坏人”触犯自己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你是一个犯人,你就应该永远背着十字架过下去,永远不要踏入常人的世界,永远呆在罪人的圈子里。于是那些人便永远与常人隔绝开了,托给“社区监督”无异于把狮子与人放在一起是极其危险的。他们以为犯人的善良死了,是再也不会复活的,可如果再给予他们一个机会,赋予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是否更为好一些呢,我们理应敞开怀抱迎接这特殊的群体,相信“性本善”,确实要经历一番曲折的。
人们爱着偶像,有些甚至可以为偶像作出赴死的行径,而此时偶像就进化为英雄,黑格尔相信着“无英雄则无历史”,这显然与“所谓”的固有认知相悖,但所谓也只是所谓而已,大多数人依然崇拜着英雄并从他们的身上汲取正面的力量。乔治。奥威尔被称作“一代冷峻的良知”,而苏珊。桑塔格被喻为“美国的良心”,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而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也驱使人们更加积极的生活,但显然是不够的,一个偶像或是英雄永远代替不了人之大多数的作用,于人身上的善是比个别的个体多的多的,但人们常常忽略自己,认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小人”,这个世界恰恰是“小人”的世界,世界也因“小人”发生着改变,偶像和英雄是应该存在着的,可在崇拜他们的同时也需让他们看到我们,奥威尔和桑塔格是作家,如果作家看到的全是“恶”,那么他们也只是恶的“推手”,而如果他们看到的善比恶更多,他们便是善的布道者。
善良看似是如此的软弱,不具备任何的力量,但她所引起的内心的搏动却是与性爱一样的,我们对有过过错的犯人是要善的,如若他不改过,就再次的把他进行审判。而那些履历清白的“常人”呢,谄媚的,诬陷的,狡猾的却也摒弃了善良之心,没有监狱的经历,也不能说明是“真善”。隐匿于善良之下的伪善要可恶的多,所给予的善如若只是为了利益那就得全部扔掉了,那是化过妆的腐肉,是我们需尽一切力量消灭的。有人说“灭不尽的”的确是灭不尽的,但可以无限的增长善的力量,让那些假的善以及真的恶都抬不起头来。
有了善的复活,生活才多了值得生存的因素,耶稣是死后复活才给人们无尽的希望的,而善也似乎经历了一场死亡,复活了。但死过一次便够了,我们需要善为我们开辟道路,驱散沿途的迷雾,把人们从麻木的境地中拯救出来,团结更多的人,来积累善的果实,拔除恶的根茎,我无法说这可以使人们幸福的生活下去,但没有善是注定不幸福的,你说“作恶的人笑的多高兴”,我说“这是他们在学着伪善呢”。
201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