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某网站刊发了一幅《立夏将至农事忙》的图片。文字说明是:5月4日,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铁桥村的农民在插秧。立夏节气将至,各地农民抢抓农时,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
图片发表后引起网友质疑:农民插秧都是“倒插秧”,即一边插秧一边往后退。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用挖沟起垄,一边插秧一边修正方向,稻苗可以排列成行,利于后期的田间管理。如图从后往前插秧,违背常理,应该是摆拍。
为回应网友质疑,新华社随后刊发《关于重庆市南川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瞿明斌同志照片的情况说明》,否认图片摆拍,称这是新的插秧方式,采用的“水稻宽窄行栽培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水稻产量。插秧人站在宽行向前载秧,可以减少人为脚印对稻田平整度的影响,提高稻田秧苗栽插质量。宽窄行的插秧方式,如果使用整行距插秧的传统退栽方式,每插秧一次后退后,需要人工将手伸入水田中将踩出的脚印进行手工恢复,耗时耗力之外,恢复的田土插秧的质量还不能保证。”
“说明”不可谓不详细。的确,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标志就是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不断有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如果真如新华社“说明”,这则新闻图片乌龙事件本可以就此打住。但不幸的是网友的情绪就此反弹了。
原因还在于图片本身。
“说明”一再强调之所以不用传统的“倒插秧”方式,在于这是采用的新的农业技术。这项技术新就新在它不是均行的、而是宽窄行相间的插秧方式。没有插秧经验的、或者有插秧经验但不知道这项新科技的本来是可以就此增加些科技知识的,但将图片放大了看,那七位插秧农民身后已经落地的秧苗做出了相反的“解释”:已经成行的秧苗与传统的插秧方式一模一样,行距还是等距离,并非“说明”中的宽窄行新科技。
不是宽窄行,也就意味着不是什么新科技;不是新科技,如果又不是摆拍,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有悖常理的插秧方式呢?
至于插秧时在田间留下的脚印如何处理问题,笔者倒愿意提供一点素材:小时候跟着大人学插秧,说是学,其实是好奇好玩。确如“说明”所说,“倒插秧”时要将留下的脚印顺手给覆平了,这样会多一道工序。有时为了省事,也可以对脚印不做任何处理;如果“正插秧”呢?脚印或者留在秧苗上,那样会将秧苗踩到泥中,脚印或者留在垄沟里,那样会造成秧苗的倒伏。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走一步扭回身来,再将脚印用泥给覆盖住。实际操作中没有人会那样做,因为那比“倒插秧”费力多了。
对此问题,新华社没有给出新的“说明”。
所以,有网友接着质疑:发个更正、道个歉对于新华社来说就那么难吗?
有趣的是,笔者还找到了关于水稻宽窄行种植的图片,农民们依然是在“倒插秧”。
一个人一辈子不办错事不可能,一家媒体永远不出错更不可能,但出了错坚持不承认就很值得玩味了。
2019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