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梅子树下:慢练为王

太极一慢见真章。

                    ——题记

太极拳慢练是悉心体验"节节贯穿,完整一气",即在意念引领之下,使身上每根骨头节节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最大可能地减少相关肌肉群的用力程度,是反复锤炼相关关节自由度内的恰当组合能力。

一味快速运动则不容易体会神经肌肉构成动作的细致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用意不用力"主旨可以用"用骨不用肉"来理解,其实质是用意念引导神经肌肉细致地控制骨骼运动,形成合时适机的身体骨架。

上述文字引自十八年前撰写的《太极拳健身原理研究》,是太极拳力学基础篇中“太极拳骨架论"的摘句。今天再来分析一下太极拳慢练的更多细节。

图1 作者“以拳问架”

太极拳作为运动疗法的一种有其独到的价值。这一份独到之处表现四个层面:第一是太极拳拳架对身体姿势细致调节;第二是对腹式呼吸与动作配合的重视;第三是强调意识对动力链上每个环节的精准控制;第四是设计推手来提升对外在力量变化的敏感性并检验内在动作构架的合理性。四个层面有不少元素源自于中华民族导引、内丹修炼及中医的循经诊治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要实现上述四条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的太极拳要素,慢慢走架正是其得以全面执行的发韧处。另外,不容忽视的还有放慢了动作相当于减低作为武学的门槛,适宜人群大大增加。

作者对多数太极拳练习者,尤其是刚开始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建议慢着练,松着练,静静地缓缓地轻轻地盘架子,具体原因有多个层次。

1、调肌肉。动作慢下来,才能提高肌肉骨骼体系中深层肌群的锻炼效果。深层肌群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正确的姿势,并培养对姿势变化高度敏感的觉察力,我们可称之为"张力肌(tonic/ antigravity/ postural  muscle)",与此相对应的是执行速度与加速度功能浅层大肌群,可称为之"相位肌(phasic muscle)"。

日常生活当中,多数人的惯常动作对深层肌群的锻炼相对不够充分的,对深层肌群的敏感性训练更少关注,对浅层肌群的使用和锻练比较多,结果逐渐深化了深层小肌群和表层大肌群之间的力量对比矛盾,导致内外肌群的力量失衡,即所谓的外强中干,浅强深弱。另外一种无分深浅内外的分析是,紧者弥紧,弛者弥弛,致使肌肉失衡。扬达(Vladimir Janda)先生对肌骨系统慢性疼痛的探索中,把目光从结构转向功能,是肌肉失衡理论的主要奠基者。

图2 扬达著作《肌肉功能评估》

肌肉失衡通俗易懂的表达:神经肌肉一贯的做法是“能者多劳”,使得肌群里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结果是强者过劳、弱者无能,从而深化了失衡肌群之间的矛盾。

这种肌肉失衡就会诱导机体自主启用代偿机制,以保证机体功能正常,而代偿一旦超越生理极限注定失败,代偿失败可以直接导致肌肉骨骼体系损伤。应该说,多数非特异性的颈肩腰腿慢性疼痛都与肌肉失衡所致的代偿失败关连。

太极拳“撑筋拔骨”式地缓慢盘架,可以让这种失或与之相关的神经卡压及病变获得重新调整的机会。机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缓解失衡,还有可能长期保持其良好的平衡,彻底疗愈非特异性的颈肩腰腿慢性疼痛。

在脊柱相关疾病诊疗大师李维特(Karel Lewit)的心里:康复就是教会人们自我管理。习练太极拳正是主动康复的一种选择,也是中国古人“上医治未病”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晶。

图3 李维特教授(Karel Lewit,1916-2014)

2、调姿势与呼吸。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强调腹式呼吸,兼之其对胸廓及骨盆相对位置有非常明确的合开要求,可以较好地促使三腔(颅腔、胸腔、腹腔)形成良好对位关系。

我暂时称其为"三腔相照,一气贯串"。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老师陈长兴,时称“牌位先生”,这正是对太极拳“三腔相照、一气贯串、核心稳定”的形象表达。

马虹先生就“胸腰折叠”有专文讲解,主要讲述了稳定和灵活之间在形态上的一般逻辑,有意者请参看先生的著作《拳理阐微》。

在动态盘架过程,能够落实"三腔相照,一气贯串",不仅仅可以达到稳住核心、灵活四梢的外在表现,还可以充分激活最大的呼吸肌及核心稳定肌-隔肌,让隔肌与盆底肌上下呼应,使部分张力过高的内脏筋膜系统在动态活动中得以松弛,使腰部周围容易紧张的肌群得到松解。

因之可能产生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其对神经根、腹腔内脏筋膜、盆底肌,生殖器官等相关功能障碍的保健及可能的疗愈作用是值得期待的。

图4 核心稳定激活良(A)与差(B)

"三腔相照,一气贯串",与慢速盘拳架是息息相关,毕竟通过快速盘架来细致调整并改善身体姿势是不可思议的。另外,呼吸模式的调整,也需要从缓慢、匀长、核心肌群激活及呼/吸比例调整里找具体操作方案。

3、调神经。如果从神经控制的角度分析,太极拳拳架注意内投,动作缓慢,呼吸匀长可以很好地调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失衡,无论是对交感神经张力过大,还是对副交神经张力过大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对因为自主神经失衡所致的各类内脏相关疾病,都有很好的养护和治疗效果。

其养护及疗效作用和肌肉骨骼系统的疼痛解除互为表里,互相促进,具体交互作用的机制和原理留待后继论述。

图5 自主神经功能图解(+为增强,-为抑制)

太极拳一慢,对本体反馈的要求提高,对专注程度的要求提高,可以预见其对心理可能的调摄作用。这种对本体及心理调摄作用,对各类疼痛的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观察。

当前研究提示,运动对慢性疼痛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激活阿片类物质和血清素产生的镇痛作用来防止痛觉敏化;通过改变细胞因子,减少炎症反应;通过促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免疫信号正常化,可预防和逆转痛觉敏化的发展;通过增强心理健康,减轻残疾和抑郁,从而改善疼痛。(感谢瓮长水老师的整理)

图6 运动诱导阿片类物质的镇痛机制

运动镇痛兴许是许多中老年人热衷太极的内在动力。太极拳作为运动的一种,其最终以神经为介导的镇痛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博士太极将针对性推出系列的讲座,阐述从其理论机制到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

4、筑根基。太极拳练习促进深肌群及内脏体系的功能,从而使负责快速爆发力动作的浅层肌群以及负责氧供及营养的内脏体系的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这无论对于人体整体健康或康复,还是武术技击水平提高或维持都具有积极作用。

以节节贯穿的鞭打类发力为例,因了慢而核心稳定和姿势良好,相当于锚定了稳固了鞭把(躯干),作为主要打击工具的四肢就象鞭身,鞭把稳鞭身的速度和力道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来。以关节锁住的撞击力为例,躯干稳住,使躯干和四肢的力量传递更少泄漏,从而形成摧枯拉朽的穿透力。

鞭打和撞击力的组合打法更会突出了核心稳定的价值。所谓天下武学,虽形式多样,其理一贯。诚是。

这兴许也正是作为当时武学巅峰代表人物之一孙禄堂先生到中年之后,还偿试学习太极拳,并创编孙式太极拳的缘故。

图7 孙禄堂“三腔相照,一气贯串”之气象

由上可窥一豹:慢练太极对肌骨、内脏、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保健康复作用,对心理有调摄功能,对武学有筑基价值。

故曰:慢练为王。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不是在否定太极拳快练或发劲的意义。请一定注意行文主旨和要义,不要断章取义。回头也可以学习一下逻辑学上的"同一律",又或,请持续关注待发中另外一篇文字"急应之法"。

虽然太极拳慢练与快练(快用)是对立的命题。然而对立和矛盾是不一样。对立的事物可以共存,甚至互相依赖。矛盾则不行,不能共存。对立的两个命题可以同时为真,也可以同时为假。矛盾命题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至于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自称“矛盾先生”,那是体悟式的自号,并不是逻辑上的概念界定。请务必分清。

自从太极拳打开社会传播的序幕,她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技艺"层面可能的收益,还有"道学"层面的启迪,以拳入道才是修炼太极的正确方向,“拳与道合”则是美好的理想。太极拳爱好者马云先生对此命题有很好的阐释。他说,太极无处不在,自己很多商业的理念和思想都是来自于太极

试想,商海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武林?

不过,还是那句话:太极拳是可验证的武学。因此,任何关于太极拳哲学层次的命题,都必须经得起临床医学和技击竞技场的考验。

只想了解一下“博士太极”视频的朋友,请登录抖音号:Taichi_Doctor,那儿有作者太极问道的视频记录。让我们要共享太极,一起健康。

图8 博士太极抖音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梅子树下:慢练为王  梅子  梅子词条  树下  树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