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曾经在2011年4月14日组织专门的讨论,在此次讨论中,任正非明确提出可以将华为的员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劳动者,第二类是一般奋斗者,第三类是有成效的奋斗者。要将公司的剩余价值与有成效的奋斗者分享,因为他们才是华为事业的中坚力量。——从“以人为本”到“以奋斗者为本”,企业的组织力量由此脱颖而出!
任正非:我们这次提高了饱和配股的上限,其目的是,让优秀的奋斗者按他们的贡献获得更多的配股机会,这是一个大的战略,我非常担心这个战略落实不好。因为,有使命感,努力贡献的人,不一定是乖孩子,华为的文件过去许多是管乖孩子的。如果这些努力贡献者没有得到利益,这是我们的战略失败。并不是己达到上限的一般的贡献者,也要跟风。他们跟了风,获得了不该获得的配股,或者升职快了些,也是我们的战略失败。我担心有些优秀的贡献者由于我们这次的排他条件及其他东西使他们失去增股的机会。而胡厚崑担心,由于总的可用额度增加了,管理团队手太松,机械的应用了条款,并不是对个人做认真分析,使一般的奋斗者超分配了,那么也是战略性的失败。为了不让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我们将多次作较大面积的与管理者沟通。我们今天沟通的主题是怎样与奋斗者分享利益。不是简单的按照条文来区分,而是实事求是的评价他的贡献,真实让那些干得好的人得到利益?我们最近出了很多导向性的文件,这些文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到底是积极的,还是不积极的?需要你们告诉我们。
我对人力资源对象的政策理解分成三类:
第一类,为普通劳动者,暂时定义为12级及以下为普通劳动者。
这些人应该按法律相关的报酬条款,保护他们的利益,并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给他们稍微好一点的报酬。这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
第二类,一般的奋斗者,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不是积极的奋斗者,他们想小家庭多温暖啊,想每天按时回家点上蜡烛吃饭呀,对这种人可以给以理解,也是人的正常需要。
刚好我们就有一个小岗位在这个地方,那他可以坐上这个位置,踏踏实实做好小职员。对于这一部分人,我们有适合你的岗位可以给你安排,如果没有适合的岗位,他可以到社会上去寻求。只要他们输出贡献,大于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们就可以在公司存在。或许他的报酬甚至比社会稍微高一点。
第三类,就是有成效的奋斗者,他们要分享公司的剩余价值,我们需要这些人。
分享剩余价值的方式,就是奖金与股票。这些人是我们事业的中坚,我们渴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个队伍。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市场,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与权利,不奋斗就会衰落,衰落后连一般的劳动者也保护不了。我们强调要按贡献拿待遇,也是基于这种居安思危。我们从来不强调按工龄拿待遇。经常看到调薪的时候有人说“这个人好几年没涨了,要涨一点工资。”为什么?这几年他的劳动质量是否进步了?他的贡献是不是真大了?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涨工资?我们有的岗位的职级为什么不封顶呢?要封顶。有的岗位的贡献没有变化,员工的报酬不能随工龄而上升。我们强调按贡献拿待遇,只要你贡献没有增大了,就不应该多拿。我们公司把股票分给了员工,大家不仅获得了自己劳动的报酬,甚至还获得了资本增值的报酬,这种报酬比较多,对公司的影响就比较大。有人就因此惰怠。要防止在奋斗者这个层面也产生惰怠者。我们各级团队对优秀的奋斗者的评价,要跟着感觉走,判断这人是不是奋斗者,是不是有贡献,是依据他的表现,而不是依据公司的条文。他的股票的总数应根据各级管理团队的感觉,来确定它是否排在合适的队列位置,而不是迁就资历。
三类人三种待遇。我们有些主管拿着僵化的文件比对,有的人奋斗得很好,但条款上不符合,他们就机械的把人狠狠地打击一下,这样打击是错的。这伤了我们的心,我们是渴望那些拿着高薪冲锋有使命感的人,我喜欢这些人。因此文件的条款是严格的,但执行中要灵活授权,各个部门认为对具体某一个人不合理,你们就可以不执行公司的文件,你们要敢于为那些有缺点的优秀奋斗者说话。我今天要解释的问题就是说这些文件的条条框框与部门主管判断的这个人是否是奋斗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认为还是以你们部门说了算,我们这个文件导向是告诉大家以后的方向。要在公司价值观和导向指引下,基于政策和制度,各级管理团队应实事求是、非僵化的执行、落实和操作,并对执行结果承担责任。同时通过这样的过程,不断优化我们的政策。
胡厚崑:这个文件是2011年进行饱和配股的指引性文件,里面谈到了什么情况可以获得配股,什么情况不应该获得配股,或打折扣。老板刚才讲的实际上是回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座的各人力资源主管和各业务部门主管必须要自己亲自去解决的,那就是:在公司倡导奋斗者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到底如何识别奋斗者和不奋斗的人,员工提交了成为奋斗者的申请,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奋斗者,是否奋斗者关键要看其在工作中的表现。文件做得再好,其条款毕竟是僵化的,并不能覆盖所有的正在发生的变化。作为文件的执行者,就要求我们如何理解到要做的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本质就是我们要把奋斗者和不奋斗的人识别出来,把优秀的奋斗者与普通的奋斗者区分开来,从而在配股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决定哪些人应该获得配股,哪些人不应该获得配股;哪些人应该多配,哪些人不应该多配。
在我们公司对员工的激励政策中,饱和配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非常大的一部分。这种激励手段本身是有利也有弊的。这么多年来,公司的饱和配股增加员工的凝聚力,给员工的贡献提供超额的回报。这个高额的回报就是不仅仅给你劳动回报,另外还给员工分享公司长期的价值增长。它的弊在哪里呢?从客观上来讲,股票的高额回报有可能助长员工惰怠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承认到这一点。虽然我们将饱和配股叫做长期激励,但是这个长期到底有多长?其实仔细看一下我们的饱和配股政策,我们的长期可是无限期的长。员工获得的饱和配股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是来于对每一年劳动绩效的评估。我们每年劳动绩效结果出来后,会根据大家的岗位贡献,根据你的绩效,给予大家饱和配股的额度,这个额度一旦获取之后,其实它未来的收益与我们每一个人未来长期的贡献没有那么强的相关性。更坦率地讲,一旦获得以后,有可能一劳永逸地吃大锅饭。事实上在我们的组织里,有很多员工就是在吃这种大锅饭。那么在未来,我们的激励政策中,我们如何让激励政策真正覆盖到奋斗者身上,而不是覆盖到不愿意奋斗的人身上。不愿意奋斗的人,你给他激励的越多,他的惰性越强,个体的惰性越强,对整个组织的惰性的影响就更大。因此,在整个人力资源政策中,如何把奋斗者和不奋斗者很好的识别出来,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所有的文件都只能作为一个指引,文件执行的最终的根源就必须要靠我们每个主管自己把握好,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课题。
今天这个座谈,并不是说公司已经能拿出一个很好的方法,告诉大家怎么样去识别,主要还是通过大家共同讨论,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执行这些政策。这样的准确度就会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