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度《精研学习网》
第1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 要点解析
一、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课程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F.Bobbin)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
①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②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其目标是指向于培养从事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课程开发的办法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是指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五个步骤:
a.人类经验的分析。
b.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c.课程目标的获得。
d.课程目标的选择。
e.教育计划的制定。
课程开发必须始终根据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首先制定目标,然后选择课程内容。
a.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
b.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
c.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
d.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e.删除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
f.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g.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4)活动分析法与工作分析法
①活动分析法
活动分析法是由教育学者博比特主张的课程开发的方法,指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②工作分析法
工作分析法是由教育学者查特斯主张的课程开发的方法,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5)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①主要贡献
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提出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们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②局限性
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1)“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泰勒原理”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特定环境条件主要指“八年研究”(1934~1942年),其实践基础就在于“八年研究”之上。
(2)“八年研究”
“八年研究”是指在“经济大萧条”引起许多严重的教育问题背景下,“进步教育协会”组织“学校和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展开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长达八年的试验研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由泰勒在1949年出版,他在书中确立起“课程基本原理”(包括“评价原理”)。这一原理是人们公认的课程开发原理中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教育经验)
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
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
(5)“泰勒原理”的实质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
(6)“技术兴趣”
“技术兴趣”亦称“技术理性”,是主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指通过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核心是“控制”。
3.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学术中心课程
学术中心课程是以学科结构为核心而构筑的现代课程体系。它使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统整和完善,创造出现代化课程的范例,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其具有以下特征:
①学术性
学术中心课程内容的来源在于学术性的知识,作为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及相应的探究方法的学术才有利于教学,也最有教学的价值。
②专门性
学术中心课程不主张课程的相关化、融合化、广域化,而主张课程的专门化,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各个学术领域的内在逻辑。
③结构性
结构性是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课程按照学科结构的要求组织起来,能使课程站在知识的最前沿,学习者能更好地发现学习、探究学习。
(2)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是其两个基本涵义的统一,其基本涵义指:
①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②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1)“实践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交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课程审议。课程审议是指在“课程集体”间进行的,通过实践的方式、准实践的方式和折中的方式进行的审议。
来源百度《精研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