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PISA?
它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学生能力测试,可以看作衡量各国基础教育的一把标尺。芬兰的教育之所以全球瞩目,就是因为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却曾经连续两届斩获PISA的阅读与科学第一名。
当然,PISA评估的不仅是学科素养,在它给出的报告里,也反映出了中国孩子成绩背后的隐忧:学习时间全球最长、学习效率低、幸福感知力低。
而在看完PISA60多页的报告之后,我们发现还有一个数据,很值得关注:
在中国,只有50%的孩子具有成长型思维,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排在全球第37位。全球平均值是60%。
为什么会这样?
在中国,但凡我们重视的就能做好。比如说英语、科学、数学,因为受重视,咱们就能拿世界第一。
而“成长型思维”,在我们看来,还像一碗心理学的鸡汤,但很多国家对它的认知早已不止如此了。
在行为科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寻找低成本、高收益的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这些年来,科学家们找到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成长型思维”。
今年8月,世界顶级学术周刊《自然》杂志,就刊登了一篇权威文章,来告诉人们“成长型思维”的价值。
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前后只花了一个月时间,就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而且这个实验,并不是只找一小撮学生、在一个实验室里完成的。它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大样本的实验。
他们随机挑选了美国65所普通的公立学校里12000多名九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这12000多个孩子里,有白人、有黑人、有亚裔,还有拉美裔和拉丁裔。只有29%的家庭,母亲有大学以上学历。
所用的方法非常简单,概括来说就做了两件事:
第一,通过两次25分钟的线上课程,告诉孩子们,有一种思维叫“成长型思维”,再向他们解释这背后的神经学原理。
第二,通过学生访谈和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加深孩子们的理解,比如,邀请他们的学哥学姐和一些受尊敬的成年人来做交流。
科学背景加榜样的力量,让孩子们相信: 智力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改进学习策略和寻求适当的帮助来得到发展。
这些孩子的4门核心课程——数学、英语、科学和社会科学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更有趣的是:成绩比较差的孩子,提高更明显。
而最为有价值的是,以前这些“差生”认为,学校是让人害怕的地方,但现在他们愿意去学校,也更愿意去挑战难题、学习以前不愿意学的学科了。
比如说,纽约哈莱姆区一所幼儿园的学生,通过成长型思维的学习,一年中,国家水平测试(national acheivement test)成绩变成了全国前5%;
再比如,印第安人居留地的一所学校里的学生,一年多里,成绩从全区垫底变成了名列前茅,战胜了微软孩子。
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就像一道光。
思维的转变,也许仅仅是一道微弱的闪电,却足以照亮整个天空。
这些研究,对于教育界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可以大范围推广实践的教育改革方法。
所以现在美国教育界非常重视“成长型思维”的培养。《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报告就显示,美国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20个教育发展趋势,“成长型思维”排名第一。
在美国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里,经常会用各种方法和学生讨论“成长型思维”,比如说做海报。
它正在成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
那么,它对于中国家长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想,就是把培养“成长型思维”当成一个“必修科目”,更重视它的价值。
“成长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2006年提出来的。它是相对于“固定型思维”而言。
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是一个“定量”,所以他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对自己的一个评判,证明自己智力和能力不足;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所以失败和挑战,只是帮助自己变得更强的一个过程。
第一步,就是像这些科学家一样,和孩子聊一聊。
对于能理解的大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们讲讲神经学原理:每一次学习新东西、接受新挑战,大脑里的神经元都会发展出新的连接,变得更聪明。
而对于像咱俩家妞妞、小胖这样三四岁的孩子,我们会跟他们打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大脑就像肌肉一样,想的越多、锻炼的越多,就会越强壮,可以举起更重的东西。
我们还从网上找了一个动画短片,是专门给孩子讲成长型思维的,大家也可以给娃们看看。
教育分“道”和“术”。
无论是向孩子解释成长型思维的科学原理,还是大多数家长都已经熟知的”夸努力不夸聪明”,其实都只是“术”。
“道”是什么?
看完Carol Dweck教授的《终身成长》之后,我们最深的体会是:固定型思维的背后,其实是“被评价焦虑”。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娃们还是小宝宝的时候,摔倒了就会爬起来,想要一个玩具就会无比执着地爬过去。
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成长型思维”。但是,当他感受到身边一道道评价和审视的目光,发现自己总是被拿着跟别人比的时候,就会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害怕面对失败。
所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关键是父母要有成长型思维,不比较、不评价,相信孩子的潜力。
我听过最好的关于潜力的解释是:
潜力,不是指孩子有多少没有开发出来的智力,而是指孩子有没有“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可以培养,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不断进步。
潜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可以赋予孩子的。
我们总说要追求教育公平,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最好的教育资源,是父母的思维模式;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父母眼中的“不评价”。
后记
谢谢你关注帝呱呱星球,这里有海淀、西城、顺义妈妈,和我们倡导的育儿新认知、帝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