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朋友们展示的,是女儿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的一篇习作,《骑车的启示》。按照老师的要求,小朋友们要通过记述一件事,总结出自己比较深刻的体会。
先把习作录入如下:
骑车的启示
暑假的一天,我推开窗户向外看。哇!邻居家的小姐姐正在楼下骑着自行车飞快地穿行,我很是羡慕。于是,我急切地向妈妈说:“我也要学骑车!”
我把我的小自行车推下楼,骑了上去。爸爸扶着我,让我双脚离地,踏上脚蹬,慢慢向前骑去。骑着骑着,爸爸不知不觉地就松开了扶着自行车的手,在后面跟着走。顿时,我的心里慌作一团,没有了安全感,双手紧握着车把,失去了平衡,自行车向一边歪去!一瞬间我就摔在了地上!
我被爸爸妈妈扶了起来,豆大的泪珠从我脸上滚落下来,啪啪地落在我的身上,打湿了我的衣服。爸爸一边安慰着我一边说:“没事的,孩子。你现在可不能灰心!坚持就是胜利!总会成功的!”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我擦干眼泪,重新骑上车。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再一次骑上了车。
我慢慢地骑着,妈妈也松开了手。我在车上稳稳地坐着,心里好得意,却没有看到前面的土坑!我直接骑了过去,我的车剧烈地抖动着,我一下子慌了神,重重地摔下了车!我的胳膊被擦伤了,隐隐约约看到斑斑血迹。可我迅速爬起来,再次鼓起勇气,忍着疼痛,又骑上自行车,握紧车把,踏上脚蹬,暗下决心:今天我一定要学会骑车!
我不让爸爸妈妈再去扶车,自己向前骑去!我在路上疾驰着,风把我的头发撩了起来。我感觉到心里异常快乐,我终于学会了骑车!路边树上的小鸟似乎也在为我祝贺,叽叽地叫着,我抬头望着天空,天是那样的蓝,草是那样的绿,一切都那样美好!
“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这篇习作整体而言写得比较流畅通顺,所以被老师赋予了罕见的满分!我们也为女儿独立展示出的写作进步而高兴。但是不能否认,老师给出的这个满分多少含有一些鼓励的成分,这篇习作固然具有一定的亮点,却依然存在着不足。所以,记得当时我就和女儿一起对作文进行了讲评。
亮点之一:结构合理
“某某的启示”,顾名思义,就是要在完整叙述一件事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出一定的道理。女儿在写作之前准确地把握了题目要义,对文章结构也就掌握得不错。她完整地回顾了自己三年级时初学自行车时的生动场景,并进而总结出“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较好地达到了写作目的。
比较难得的是,她这一次对动词的使用算是得心应手。尤其是那段骑自行车时,对“离、踏、骑、握”等动词的连续使用,尤为成功!
亮点之二:语句通顺
要记叙一件事,尤其是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这件事的曲折艰辛,就离不开通顺的叙述和严丝合缝的逻辑关系。如果在写作时思维混乱信马由缰,就会把文章写得七颠八倒,令人不明就里。在女儿的这篇文章中,她清晰的思路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尤其是两次摔倒后不屈不挠地坚持,展示得较为圆满,成功刻画出一个不服输有韧劲儿的小姑娘的形象。
亮点至三:情绪饱满
女儿文中的一大亮点,就是那段被老师标记出来的情绪描写。这说明女儿通过一年多的练笔,已经初步品尝到写作的乐趣,找到了一点适合自己的写作特色。她通过天空、小鸟、青草乃至轻风,搭配烘托自己当时喜悦的心情,写得比较巧妙!
记得我以前曾跟女儿列举过李叔同的《送别》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两个例子,诠释如何才是“工夫在诗外”。有的时候,与其直白地描写自己的感情,不如借助一系列的景物,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反而更能轻松达到目的。从这篇习作上看,小丫头算是浅尝辄止,品尝到了如此这般的巧妙意境。
那么,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叙述顺序优待完善,二是语句稍显拖沓。这两处不足都表现在对学骑自行车过程的叙述当中。
叙述顺序。文中提到学骑自行车当中两次摔倒,这两次摔倒的经历其实是为了铺垫后来“坚持就是胜利”的体会。但是,这句很紧要的话却被安排在了第一次摔倒之后,就显得有些出场过早。这固然是女儿尊重回忆的真实,但如果能把关键词放在第二次摔倒受了轻伤之后,可能更有一丝激励的意味在其中。
我之所以这样向女儿提出建议,是符合写作习惯和欣赏习惯的。人们常说“某某人是记吃不记打”,就是因为得到的教训不够深刻,只有经历了痛苦大彻大悟才会由表及里深入内心。从这个逻辑出发,关键词的出场安排就需要重新调整。
语句拖沓。毕竟是五年级学生的课堂习作,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一篇语句凝练的文章绝非易事。所以,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女儿在学车的过程中出现了不止一处的重复描写。比如被扶着骑行,车把一歪,重重地摔在地上,等等。这样的重复性,忽略了两次摔倒对她学车自信心的打击程度,也湮没了学车心情的渐变过程,影响阅读体验。如果能将两次摔倒做一个详略处理,即略写第一次摔倒,详写第二次摔倒,效果会更好。
同样的拖沓也表现在文章开头。是什么人什么事使你开始学车,对于本文“坚持就是胜利”的启示来说,意义不大,完全可以忽略。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就一笔带过,进入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