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保护环境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觉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一部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倡导环境保护方式口号日趋响亮,而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破坏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公众意识淡薄,小家庭观念浓厚,如在家里能自觉爱护财物、节约,并能不乱扔垃圾,但一到公共场所无拘无束,乱扔垃圾,任意破坏公共设施,浪费公共资源而丝毫不觉可惜。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培养,不但影响着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而且将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形象。因此,我校加强环境教育,开展小学生良好环境保护习惯的培养研究,探索小学生良好环保习惯形成的方式、方法,纠正不良习惯,是我校确立课题的出发点。我校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使学生深入了解环境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研究意义
根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示精神,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环境保护习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教育在学校的结合、是先进的环境意识与现代素质的结合,是时代的呼唤,是潮流的要求,我校全体师生将全力以赴,在各项工作中,渗透环保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环境保护习惯。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懂得环境意识,以认识为前提,增强环保意识,最后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1、习惯养成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要坚持运用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和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认识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要坚持心理与实践统一的观点,良好习惯的养成有赖于良好心理活动及状态。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又特别指出:“要有针对性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二)研究原则
少先队员是少先队的主人,应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体验社会生活,体验生产劳动,体验现代科技,体验大自然,把思想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要引导少年儿童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要注意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在习惯培养中应该有所侧重。同一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尤其要重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家校结合教育原则:在习惯的养成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父母和教师要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少年儿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和学校中度过的,父母和教师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极大。养成少年儿童良好习惯,需要父母和教师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修养。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我们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从增加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到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后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根据少年儿童的习惯培养要从小做起,我们选取了二年级两个班、四年级两个班设为实验班,以这四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 、科研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配合使用其他如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3 、实施的主要途径:
(1)诵唱、传唱优秀儿歌。学校在实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将紧紧抓住儿歌主题鲜明、简洁明了、学生易学好懂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年龄特征和知识程度,组织研究对象师生开展搜集儿歌、诵唱儿歌的活动。通过诵唱儿歌,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2)活动育人:在学校,以少先队活动为主导,开展“废旧电池回收行动”活动,“ 环保行动金点子”评奖活动、“拒食野生动物签名”活动,“红领巾”绿色环保袋活动,“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等专题活动。在家里,与爸爸妈妈开展少用一次性碗筷、少用胶袋使用布袋、少吃零食、少制造垃圾、不乱丢乱吐等活动,并与父母一起行动,收集可回收物品,积极参与学校环保回收活动。在社区,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环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等专题活动。
(3)教师言行育人:榜样的激励作用
(4)课堂育人:发挥个学科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发挥思品课和班队活动课主渠道的育人功能。知识传授与德育结合。
(5)阵地育人:黑板报、升旗仪式、红领巾监督岗,德育教育基地,广播站;图书室、劳动基地,建立心理咨询室、知心信箱。
(6)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建立环保行为习惯档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教育。
(7)邀请专家来校进行培训及讲座。
五、组织管理
根据课题需要,准备建立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研讨制度、资料保管制度和使用制度、奖励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