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说:21世纪成功的关键是学习力,学习法和速度决定你的输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读书也是如此吗?
你读完一本书需要多久?
3分钟、2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还是一年读200本书、500本书、1000本书?
在这个知识型的社会,要想像过去那样,一个人把一本书翻烂了,这是一件极其罕见的事;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快速阅读则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
因为要学习、要了解的知识太多了,加上当代人的通病“太快了”,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让原本读书的节奏也被提到了加速度的模式,同时一些网络上类似“读过1000本书是什么体验?我得到了想要的一切”这种论调的推波助澜,导致不少人急功近利,试图“以快制胜”,开始盲目追求读书的速度和数量。
结果一不小心,又掉进了古人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怪圈里。读书不仅没有收获价值和欢喜,反而迷失了自己,掉进了读书越多越焦虑的漩涡里,使得读书成自己的一种负担和烦恼。
不论1个小时读完一本书,还是一年读完1000本书,如果知识没有经过消化、吸收,没有在大脑的田地里经过“一锄头,一锄头”付出辛苦的耕耘,是无法收获智慧的果实,输出为实践的能力,那么一个人所收获的多半不是知识,只是一种信息、有知无智的谈资而已!
换句话说,读书输入的认知不等于知识,知道不等于知识。因为知识的广度,不等于知识的深度。
也就是说,囫囵吞枣、浅尝辄止的快速阅读,看似“无所不知”,实际上并非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成长。
就像马云曾坦言:自己看书不多,有时候一本书可以看很长时间,比如《道德经》《孙子兵法》,一章一节可能会看上一年,翻来覆去地看,一遍又一遍地看……他告诉年轻人,看书很重要,但是看世界更重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在他看来,见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听各种各样的观点,跟优秀的人交流以后,你看问题的视野和深度会很不一样(《未来已来》)。
著名画家的陈丹青,也曾说:我的读书心得是读书不在多,而在反复读。
以上两位杰出者的观点,不见得适合所有的人,凡事因时因人而已。比如对于知识传播者、拆书人来说,快速阅读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核心能力。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知识和智慧不是用数量和时间来衡量的?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盲目快读阅读,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思考,缺乏耐心,正一步步毁掉很多人!
我在头条写作半年来,接触不少求知若饥,读书涉猎广、速度快,认知能力强,能侃侃而谈的人,在现实的工作、生活、情感中却是一片窘迫;甚至有些人则是陷入了人生更加迷茫无助的境地。这就是知识没有上升为智慧,转换成一种思维模式,指导行为实践的结果。
那么在这个知识型社会,如何高效快速阅读一本书,才是最优解的姿势呢?
既让自己不失去自我,又能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
时代变化得太快了,对个体能力的要求也就变了,从过去普遍上单一知识结构、技能,少数人“万金油”的时代,转向全面升级,个体多元化能力的时代。
正如伦敦商学院的琳达·格拉顿教授曾指出:
要想在今后的时代中生存,就比必须从以往那种对事物仅仅只是浮浅了解的“通才”,转变为精通个专业的“跨界专家”。
换句话说,一个人拥有快速跨界的学习能力,才是这个时代真正人生强者的硬核。再进一步说,从一个行业进入另一个行业(非高尖精),具备3-6月内成为该领域“跨界专家”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在这个时代最大的资本。
也就是比尔·盖茨说的:21世纪成功的关键是学习力,学习法和速度决定你的输赢!
因此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加有卓越,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求,那么请不妨试试快速阅读能力的2种方法:
一是涉猎式阅读,多半为一些通识知识;
二是迭代式阅读,多半为一些专业知识。
涉猎式阅读很好理解,属于粗度,泛读,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和信息量。
迭代式阅读属于精度,是指在原有知识积淀的基础上,进行精选式的阅读,目的是知识进化,持续精进,拥有快速跨界的学习能力,能适应新环境变化的需求。
1、不要盲目跟风,为了快速阅读而阅读,掉进囫囵吞枣的漩涡里。
要明确阅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以致用,即学即用,还是临时抱佛脚,
又或是无用之大用(哲学、思想类书籍)?
2、不要让时间的概念误导了自己,否则读书就会失去了快乐的本源。
要明确读书的速度是一种相对论,读一本书是2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它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价值和意义。
3、不要今天看逻辑学,明天看心理学。
要在一段时间内,专注学习同一个领域的书籍,不仅能提升你的阅读速度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能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
4、不要试图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下快速阅读,那样会浪费你不少的精力和脑力。
要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排除外界的干扰;事先喝一杯温开水,或是准备一杯自己喜欢喝的茶!
下面详细介绍从专才、通才走向跨界高手,高效快速阅读一本书的4步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