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厘米的认识
选题意图
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
内容来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认识厘米”
适用对象
二年级 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故事情境,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用途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可以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规范操作,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录屏 □动画 □其他
微课时间
(6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做《衣服为什么做小了?》。
播放故事
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创设了具体情景。
设计亮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以下教法。
教法:情境设疑法、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巩固练习法。
1、创设情景,教学初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 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20 厘米长的直尺、小棒、课件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整个教学环节分四步进行的。第一步:认识刻度尺 。第二步:认识 1厘米。第三步:运用知识迁移,认识几厘米 。
《厘米的认识》脚本内容
你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做《衣服为什么做小了?》。
一天,阿福来到一家裁缝店做衣服,于是师傅开始测量阿福的身长,结果是3拃,袖长2拃……刚巧师傅有事要出门,于是让徒弟做。徒弟非常高兴,用自己的手测量出了1拃2拃3拃,来做新衣。阿福穿上新衣,一脸的不高兴,“太小了!”。师傅用手量了量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徒弟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是的,因为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手不一样长,同样是3拃,量出的长度却是不一样的。
看来,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一个统计的标准,它就是长度单位。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标有统一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尺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不朋友的尺子上。请你拿起尺子,看一看。瞧,这样的1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是“cm”。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交个朋友,你觉得1厘米这个长度怎么样?是的,1厘米很短,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你还观察到了什么?是的,在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竖线,这是尺子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的很均匀。
尺子上还有一些数,0、1、2、3、4……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就是0刻度线。
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是的,小朋友的食指大约宽1厘米,小色子的宽大约1厘米,图钉大约长1厘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2厘米的长度吗?2厘米有几个1厘米?拿出你的直尺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3厘米呢?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的,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7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你能从尺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7厘米吗?
是的,从刻度1到刻度8,从刻度3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也是7厘米。
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自己找一找。
通过上面的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是的,两个刻度的差就是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的故事,你能帮裁缝店的师傅和徒弟想个好办法吗?是的,建议他们用尺子量阿福的身长。瞧,师傅拿了一把尺子量出了阿福的身长,身长是多少?是的,是42厘米,这样徒弟再作衣服就不会做小了。你真聪明。
谢谢你认真听完这节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