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761位真人故事
我是Simon爸爸,今年39岁,是一个英国人,也是中国女婿,如今在一所英国顶尖大学教英语。
我的童年很幸福,现在又有了自己温暖的小家,有一个深爱的中国妻子和一个小女儿Anya。
我到过中国很多城市,第一个生活的城市是台北,我在那里教英语,从此发现自己很喜欢做一名英语老师。在台北,我专门报班学习中文,虽然中文很难,但并没有吓倒我,现在我和女儿一起继续学习中文。
女儿出生后,我们用双语与她交流,妻子推已及人,知道现在中国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就能有双语学习的机会,建议我带着女儿一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视频,教小朋友说英语,收获了很多粉丝,希望能帮到更多年轻的中国父母。
(我和刚出生的Anya)
我的家乡是伦敦北部的一个小镇。那里只有四万人居住,周围都是乡村,有很多小动物,非常安静。
小时候的我很害羞,不愿在人前说话。但受家庭的影响,很有音乐和语言天赋。
十岁时,我们全家搬到了伦敦。一切都那么陌生——新的学校,新的房子,没有一个朋友,这对我来说也很有挑战性,不得不开始结交新朋友,努力适应新家乡。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非常难过,那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也无法和以前的朋友保持联系,很孤单。
不过,幸亏有家人陪伴在身边。每周总有几个晚上,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和我一起在当地的铜管乐队演奏,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享受音乐带来的满足与充实,新环境带来的孤独感也消失了。
(我的英国家人来中国参加我的中式婚礼)
在英国,16岁的青少年都会参加GCSE的考试,相当于中国的初中毕业考试。考试科目包括必修课英语、数学、科学等课程,还有一些选修课。英国孩子很重视这个考试,压力都很大。少年时的我不服输,非常拼,常常挑灯夜战,最后考出的成绩超出了我自己和老师对我的预期。
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努力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惊喜,并能增强自己的信心。
在杜伦大学读书暑假期间,我参加了TEFL教学课程(英语教学资格证),并获得了A的好成绩。这为我之后的海外旅行和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07年硕士毕业时,台北有一份很不错的教学工作,年轻的我知道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便启程去了中国台湾省。
虽然之前和家人一起去过北京,但对台北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对台北还很向往。
(我和Anya自拍)
在台北工作后,我发现自己很喜欢教学工作,并乐在其中。我教的学生年龄跨度非常大,有5岁的儿童,有为参加雅思考试或其他考试做准备的青少年,有大学生,还有银行和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甚至还有外交官。
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热爱的职业——教学。仿佛我就是为从教而生,它让我可以跟不同的人互动,也让曾经害羞的我敢于站在众人面前大声讲话。
教学过程中,我一直用英语交流,没有学习汉语。直到在离开台湾的前一年,正式开始学习普通话,还专门去汉语培训中心学了9个月左右的课程。
汉语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真的很难,不过,我觉得汉语语法很有逻辑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但是认字太难了,汉字量太大,感觉怎么记都记不完,也记不住。目前我认识一些字,但读和写就差了很多。
如果有人问我关于学习中文的建议,我会说“多练习”,多学习写汉字,并多结交中国朋友。
(我在台湾淡水)
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我发现中国人都很友好,他们总是热心地帮助我,并且非常善于猜测我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意思。和他们在一起,我的普通话说得也是越来越好,何况我还有个中国妻子。
说起我和妻子的缘分,时间还要往前推八年。那是在2015年。我们在英国大学里相遇,我虽然比她大9岁,但我们两个人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爱好,三观也很契合。从恋爱到结婚,整个过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孩子都是我们两人自己带,所以我们尽可能分工合作,互相分担。
妻子带孩子辛苦,大多数时间是我做饭。其实我妻子的厨艺很好,有时她想吃中餐了,就会主动做饭,尽管我可以做一手很棒的红烧肉,但那时我绝不抢她的风头。我喜欢很多中国菜,乐于品尝更多的中国美食。
(Anya和我们的小狗)
我们共同承担清洁和打理花园等家务活,共同分担育儿事务。晚上妻子哄孩子睡觉,早上我给孩子换尿布。妻子去遛狗的时候,我就负责遛娃,带孩子逛超市买菜。
即使是共同分担家务,我们也会体谅对方的辛苦付出,会常常跟对方说“谢谢亲爱的,你辛苦了!”之类的暖心话语。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藏着对彼此的关心和爱意。
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疫情期间,大家都被困在家里,自媒体忽然热了起来。妻子也会制作一些有关日常生活的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上面,渐渐拥有了一些粉丝。
作为父母,我们非常重视给女儿创造说中文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双语会话能力,中国很多年轻父母也有这样的愿望。
后来,妻子慢慢有了一个想法,她建议我为这些家长制作一些教学视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是一件“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好事。
(我和我的学生们)
说干就干,我便带着女儿开始录一些日常口语表达的英语视频。刚开始时,我们的视频主要是针对启蒙英语,发布的第一段视频读的是绘本《彼得兔》,这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故事。当时很幸运地得到了10个赞,没想到几天后我们就拥有了大约100个粉丝,真有一点小激动。
粉丝们常常会留下一些有意思的评论或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引起我的思考,我有时间都会去一一回复。
现在,我们大约有7万的粉丝。对于一个博主来说,这个数量不算大,但是它已经是我家乡人口的两倍了,还是相当惊人,令人振奋的。
最有趣的是,几个月前,在我的大学课堂里,来了一些中国新生,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就已经认识我了,因为他们看过我们的视频,这太令人惊喜了。
(我和爸爸、妈妈、弟弟在广州)
有人说:“人若真心想做成一件事,这件事必定能做成。”我坚信,我正在做的这件事一定会帮到很多中国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
要说中英两国在我心中的位置,我想说它们在我的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都很喜欢。
中英两国人都爱喝茶,但却是不一样的风格。英国人茶文化很流行,我们喝红茶,通常是茶包加冷牛奶,还会搭配一些饼干或蛋糕。
而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非常有仪式感。我岳父喝茶有一套专门的茶具,里面有茶宠和一套喝茶的杯子,喝茶的过程缓慢而优雅:先用热水洗杯子,给茶宠浇水,上茶.....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犹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流淌,很有东方文化魅力。
中英两国的夜生活也非常不同。在英国,人们完成工作后要么回家,要么和朋友一起去酒吧,夜晚的街道几乎没有人,很安静。
(Anya和外公)
而中国的夜生活非常热闹,即使大半夜,人们还可以去逛街、去市场、去购物、和朋友出去吃饭、去KTV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中国还是一个安全系数很高的国家,晚上可以放心出门,小朋友有很多可玩的活动和场所,而英国的生活一天很早就结束了。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也出现在我和妻子的育儿日常中。我们也会有不同意见,但最后都会达成一致。
有时候,我们会对孩子玩的东西产生分歧,我有英国人比较保守的一面。比如,我对小孩子的玩具比较谨慎,我认为在哪个年纪就玩哪种玩具,我很担心Anya丢失或损坏玩具。
她有一些颜色匹配的玩具,经常会弄丢几个,我就想把它们收起来,想等她长到可以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再给她。但我的妻子却不认同,她认为这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只要在不危险的情况下,小孩子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是成长的一部分,不能因噎废食。
(在中国背着女儿逛夜市)
在她这里,我看到新一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持有一种更开放、更开明的态度。
两个国家的父母在照顾孩子时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在英国,我们喜欢孩子们从小就用手和脚去接触和体验很多不同的东西。我们会带婴儿玩颜料,去参加“脏玩”课程。
但在中国,我看到大人更关注不让小婴儿弄脏衣服或着凉。我们带女儿Anya在户外玩时不穿袜子,经常被老人们提醒“注意不要让孩子着凉。”等关心的话语。我想,这也是另一种关爱方式吧。
总的来说,我看到中国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年轻父母更开明,他们愿意去学习不同的教育理念。
我教中国学生近20年了,也发现年轻一代的中国学生思想很开放,很有创造力,一点也不像刻板印象中的那样。
(我带Anya上脏玩艺术课)
我也去过了不少中国城市——北京、西安、上海、台北和广州。它们各不相同,有不同的特色、美食、风景等。
很多年前,父母到北京出差时带上了我,那是我第一次去中国。也许是那一次,中国就在我心里刻下了烙印,指引着我去台北工作。后来,又在北京做了一段时间大学讲师。
如今中国的生活非常现代化,生活中离不开手机,如果不是和中国人在一起生活,这些智能应用对外国人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如果问我最想居住在哪里,可能我会选择上海。黄浦江的一边是金融区,另一边则是历史悠久的外滩,现代和历史的融合,让人留恋不舍。我还喜欢上海的天气,既不太热也不太冷。我也很喜欢广州,但粤语太难学了!
(我第一次到北京)
如今,我们定居英国,但每年都会回中国去看望岳父岳母,一般会住几周,尽量多陪伴他们。有时我岳母也会来英国,在这住一段时间,不在一起的时候会经常视频通话。
我们想让女儿Anya更多地了解她的中国家庭和文化,所以我们常常带她回中国小住。
我的岳父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虽然话不多,但他是家中的定海神针。我的岳母很慷慨,也很善良,回到中国我们非常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幸福。
我的妻子是中国人,我的孩子也是中国人,我的大部分学生也来自中国,他们都非常努力,非常优秀,非常聪明。
中国人很相信缘分,我很高兴此生与中国结下善缘,成为中国女婿。每次和妻子、女儿回中国感觉就像回家一样,还没离开就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再回来了!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