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高官又高薪”何时退出国企舞台
上海市政府17日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简称“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上海提出,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12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
“人”是国企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中,国企高管也被纳入改革版图,特别提出,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这无疑符合市场规律,也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只有在“人”的问题上实现市场化,才能引进优秀人才把国企搞活、做强。同时,“人”的市场化也意味着国企将要去行政化,不仅有利于提升经营管理效率,而且有利于减少垄断,还能避免出现“高官又高薪”现象。
不过,“高官又高薪”现象何时退出国企舞台,却没有明确,也让人忧虑。其一,早在2008年,上海市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上海将取消市管国企和国企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广州也曾提出国企去行政化。但几年时间过去了,从上海与广州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很不理想。再加上这次上海国企改革没有明确提出国企去行政化的时间表,改革就有可能拖拖拉拉,充满变数。
其二,这次上海国企改革国企去行政化也不彻底。据《人民日报》18日报道,过去,国企正副职都有行政级别。但是,依据现在的新举措,将只保留正职有行政级别,副职全部实现市场化选聘。看上去改革之后进步了,但我们要意识到,保留正职行政级别意味着国企去行政化并不彻底。而且,有行政级别的正职去领导没有行政级别的副职,是一种很别扭很混乱的体制。
其三,“高官又高薪”现象能否退出国企舞台值得怀疑。这是因为,保留正职有行政级别,意味着国企正职还是“高官”。尽管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指出,上海国企领导人员所获部分激励收益将在正常离职后兑现,但如果不出什么大问题,离职后部分激励收益还是会拿到手,那么,总的来说,“高官又高薪”现象就会照样存在。因此,这次上海国企改革效果似乎难以让人乐观。
众所周知,国企“高官又高薪”是一种“怪胎”。国企高管既享受较高的行政待遇,又享受市场名义下的高薪酬待遇,亦官亦商,好处两头占。对此现象,舆论诟病已久,呼吁国企尽快回归市场化轨道。然而,从上海国企改革措施来看,仍然不能根治“高官又高薪”。虽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但职业经理人之上的“婆婆”(如董事长)仍有行政级别,“高官又高薪”很可能继续存在。
在笔者看来,新一轮上海国企改革要想取得实质进展,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首先要让竞争类国企彻底去行政化,并明确国企去行政化的时间表,只有市场化才能让国企更有竞争力。对于垄断类的国企应该进行拆分,把非公益性的业务也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如果非要保留某些国企领导人的行政级别,理应按照公务员的待遇水平支付薪酬,而不应该再拿市场化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