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银行职员设计“偷钱路线”
出国短短一周,近250万存款“不翼而飞”,且多是以每次100元、每天数百次的方式发生交易。这是此前发生在上海市彭女士身边的咄咄怪事。
“存款被盗刷为何没有短信通知?消费异常银行为啥未制止?账号及交易密码如何被破解?”一头雾水的彭女士将发卡银行诉至法院。
近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该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银行对个人账户信息保管不善以致泄露,用户账户发生频繁异常交易时未及时发现、制止,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判决银行返还彭女士存款本金近230万元及相应利息。
彭女士查看对账单发现,7天之内,账户内共有2497552.28元被盗划,且大多是以每次100元、每天数百次的方式发生交易。
经法院审理查明,这250万元都替别人交了水电煤等公共事业费,背后正是一条银行内部员工出售客户信息的黑色利益链。
办案法官介绍,以朱某为首,包括三家银行的4名员工在内的13名被告人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条“偷钱路线”,造成多名银行卡用户损失达三百多万元。
从2010年起,朱某便在网上大批购买带有身份证号的客户名单,并通过QQ联系到了几个“卡贩子”,他们中有的是银行内部员工,有的则是专门从事银行卡信息买卖的“二道贩子”。
收入、住址、手机号、生日、甚至配偶和子女的职业等个人信息都出现在信用卡申办报告中,而这些个人信息都成了破解银行卡密码的点滴线索。朱某还通过网络雇了一名“解密高手”,并利用拨打电话银行的方式验证密码是否正确。
据介绍,朱某利用买到的银行卡号及猜得的密码潜入客户账号,修改了短信提醒额度,而后通过网上银行缴纳水电煤或电话费等公共事业费,神不知鬼不觉地盗走了他人账户里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