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初中历史8个学习方法

历史要想记得多、记得牢,理解很重要。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的知识靠死记是万万不行的,你必须弄明白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考试时张冠李戴,不知所云。

那么如何更好的高效理解和记忆呢?小翰今天就分享给大家8个历史学习方法。熟练掌握并应用,让历史学习事半功倍噢!

1:化简记忆法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最后达到全部记忆。

例如:中英《南京条约》,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再展开——

“割”即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

“开”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

“关”即关税协定。

这样记忆是不是简单了许多?

2:公式记忆法

对于复杂的历史问题,可以总结归纳出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解答,方便理清解题思路。常用历史公式整理如下:

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

经过=准备+发生+结果。

意义=作用+特点+影响。

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

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

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很有帮助的~

3: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异同点,防止张冠李戴。这是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相比等。

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理清不同概念。

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

④中外比较。如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4:列表图示法

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让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

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都可以列出图表加强记忆。

5:联想法

纵向联想(以时间为线):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

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

再直到二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二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这样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

横向联想(以地区为线):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6:

串字法

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

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7:

口诀法

通过综合取舍,把一些零乱的内容整理成比较整齐的押韵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

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可编成这样的口诀:

西方列强不让富,先进技术难传入。

清朝内部有顽固,阻挠破坏搞洋务。

整个运动缺核心,几个总督和巡抚。

技术设备单纯引,根本原因在制度。

8:巧记地名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同学们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

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位置,才能记住;

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

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

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

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

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初中历史8个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词条  初中  初中词条  历史  历史词条  
中学初中

 给初三儿子的一份家书

孩子:今天,王老师在微信群里通知,3月12日你们将迎来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不知不觉,你已经是一名初三的中学生了,再过8个月,你就是1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应该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