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文言文常考清单系列丨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

 

文 言 虚 词(上)

1:

而ér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2:

何 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

疑问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何等。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4)通“呵”,呵斥,谴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缉查盘问) (《过秦论》)

(5)“何”的词组释义。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凭什么”“怎样”“为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

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介词。相当于“于”。

①在。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秋水》)

②对,对于。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③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用于形容词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nǎi

(1)副词。

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④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2)代词。

①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乃”的词组释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就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

其qí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

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游褒禅山记》)

汝其勿悲!(表婉商)(《与妻书》)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序》)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表假设)(《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6:

且qiě

(1)连词。

①表示递进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②表并列关系。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③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7:

若 ruò

(1)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代词。

①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③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4)“若”的词组释义。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其五》)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8:

所suǒ

(1)助词。

①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②表示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

为wéi

(1)动词。

①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②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④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⑤认为。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3)语气词。

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为wèi

介词。

①给,替。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 (《桃花源记》)

②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因为、由于。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单  清单词条  虚词  虚词词条  文言文  文言文词条  文言  文言词条  系列  系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