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场就业的角度分析如何选专业
1/5
钱途与兴趣,哪一个更重要?
高考填志愿的三大要素“城市、学校、专业”中,最难最关键的是选专业,专业一旦确认,城市和学校可选择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选专业难,因为全是陌生的名词,就好比在尼姑庵里呆了十几年的小姑娘,忽然有人给她一堆照片:“快,挑一个好的,这就是你未来陪你一辈子的丈夫”。
这种情况下,要么挑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要么挑一个顺眼的。这也对应着高考填志愿选专业的两大派系:“前景派”和“兴趣派”。
“前景派”认为,一定要挑一个未来有前景的专业——想法是不错,但预测成功的概率实在比瞎蒙好不了多少,包括那些专业机构对未来专业热门度的预测。
人总是高估未来一两年内的变化,却低估五年以上的变化。职业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选择,这么长的时间,所有职业都会走出一个甚至几个兴衰周期,可谓沧海桑田。更别提马云的预言:二十年内,大部分职业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你所想象的前景,也许还没等到毕业就成了明日黄花。
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派”大致是不错的。选一个喜欢的专业,行业的风口来了,有钱途;风口不来,好歹也是个你喜欢的——这叫“兴衰通吃”。
话是不错的,但问题在于,什么叫“兴趣”,如何知道你的兴趣是什么?
有一个段子:QQ签名里说自己爱好“看书旅游听音乐”的,都是没有兴趣爱好的人。
就算是工作一两年的人,也未必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那些忙于读书的高中生们,他们对职业的印象大都来自影视文学,特别是那些自带光环的职业:记者、律师、医生、公务员、广告创意、影视娱乐、各种各样的设计师……
大体上而言,我是支持“兴趣派”的,但真正的兴趣所在,可能要用“大学四年加毕业前两年”的时间去寻找,那么有一个问题就很关键了:
这一次选完专业之后,当你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时,是否还能进行二次选择?
二次选择主要有四次机会:大二换专业、考研、毕业找工作、工作一两年后的转行——特别是找工作,有一半的概率会重新来过。这次机会虽然都不容易把握,但好歹此时更了解自己了。
为今后的二次选择做出一定的宽容度,这才是高考志愿选专业的核心思路。
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专业、行业、职业”这三个被混为一谈的词。
2/5
专业不等于职业,更不等于行业
一个腾讯的程序员,大学学的是“软件工程”,那么,他的“行业”是互联网,“职业”的程序员,“专业”是软件工程。
他的一个广告部的同事,“行业”仍然是互联网,但“职业”就变成了产品运营,“专业”可能是“文史理工经哲管”中的任何一个专业。
他的同学,在政府某部门负责IT采购,“行业”就变成了政府机关、“职业”变成了公务员,只有“专业”还是软件工程。
专业是大学的概念,职业和行业是就业的概念:
有些专业等于职业,比如会计;
有些专业等于行业,比如农林水利电力;
有些专业既对应行业又对应职业,比如医科;
有些专业既不对应行业,又不对应职业,比如基础学科、大部分管理类专业。
高考填志愿选专业时,最大的“坑”是把“专业”与“行业和职业”机械地对应起来。
比如一看到“新闻专业”,就认为毕业之后能到新闻单位做记者编辑。实际上,大部分媒体招聘记者时,都喜欢从相应专业方向中选,而非新闻专业;而新闻专业毕业去向最多的是广告公关和互联网行业。
再比如法学专业,大家都以为毕业后不是公检法,就是当律师,其实毕业去向前两位的是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
我们想象中的BAT都是互联网企业,最容易进的一定是IT专业,其实不然:
百度最喜欢招的北大毕业生中,专业前三名分别为法学、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阿里招的最多的专业包括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
腾讯最喜欢招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总算有一个IT专业)、会计(暴露了投资公司的本质)、市场营销。
大部分专业的毕业去向,网上都有分析,光看个名字,肯定会掉坑里。
3/5
未来选择余地大的专业
利用“专业不等于职业,更不等于行业”的特点,可以选择那些对口行业和职业比较宽的专业:
1、如果你对未来一脸懵懂,也完全不了解自己,可以选贸易、营销、经济、管理等。很多人不建议选这一类专业,认为很虚,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没什么用,找工作的竞争力不强。但我觉得大学主要培养一个人的专业素质,具体能力还是要到工作后才能形成。这类专业的专业性不强,但可塑性强,大部分行业和职业都有机会进。
2、如果你的性格已经定型了,比如偏技术分析类的,可以选会计这些所有行业都需要、专业性又强的职业,而且就业率也很高;
3、有一些需要考证的职业,比如律师、会计师、金融分析师、精算师、建筑师、心理咨询师等等,自己不是很确定就可以不选,如果将来喜欢上这些职业,可以通过考证来转行。
4、那些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职业、专业”三位一体的工科专业,比如医科、矿产、能源、电力、航天、武器等等方向,改行的成本太高、难度很大,如果不是很喜欢, 尽量别选。
5、相反,如果你明确喜欢这些专业,或者家庭在此有很深的人脉关系(可以行业内换职业),分数也不错,可以选对口专业的行业院校,增强你未来的职场竞争力。
但总体而言,大部分专业都为你未来的二次选择留下了或大或小的空间。
既然专业无好坏,那高考填志愿选专业最重要的策略,我觉得是“博弈”——在分数区间内,尽可能挑一所满意的学校,而不是好专业。
4/5
哪些热门专业要避开?
金融、计算机、建筑这三大专业,高考竞争一直很激烈,几乎没有大小年,其实对应的是这三个行业的高薪。
(金融、建筑始终是最热门的)
(人均工资最高的上市公司,六家金融、三家建筑、一家游戏公司,沙隆达A是统计口径的问题)
从博弈的角度选专业,如果你希望在同等分数竞争的范围内上一个好学校,一定要仔细分析那些热门专业,我上学时最热门的电力专业,分数线二本比一本还高,现在看来,性价比低到了极点。
以金融专业为例,很多人都会被金融行业的高薪所迷惑,却不知道这个行业内部的薪水差距之大,远远超过一般的行业。
金融专业的毕业去向中,进银行的占七成,二成进证券信托保险等非银机构。金融行业真正高薪的是证券和信托,上图的安信信托人均年薪高达200万,但占比太低,都是名校研究生起步,而且不限金融专业,其中的证券业还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行业。
再来看大部分人都会进的银行,这个高考高分才进得去的专业,可算是“人才绞肉机”,绝大部分人基本上就是当一辈子基层员工——可能当不了一辈子,几年后就被人工智能淘汰了。只有“拼爹一族”和名校研究生背景的,有才有可能进入技术含量高的部门里,所以才有前段时间,上海某银行的金融部某总,以调动为诱饵,“潜规则”七名美女下属。
金融专业的好处是就业率高,但仅此而已了,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也比较窄,所以很多人进了银行之后,就算后悔了,也很难下决心跳出来。
事实上,想进金融行业不一定要金融专业,计算机、会计、法律、营销、国际贸易这些专业机会都很多。特别是券商中的行业研究员这个职位,景气的时候,常常会用超高薪把各大专业中的最优秀的毕业生一扫而空。
所以金融专业的性价比实在是不高,除非分数达到名校的要求。
相比之下,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方向很多,市场需求也是不断上升的,更重要的是层次拉得开,高、中、低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需求。虽然竞争激烈,但性价比更高。中等分数的,完全可以博一把一二线城市非热门大学的相关专业。
建筑行业的高薪有很多猫腻,在这个行业没有人脉关系的,性价比就低了。
一定要避开近期的热门概念,比如今年,受国家芯片政策的影响,很多家长都打算选芯片半导体所对应的“微电子”专业,很多高校也打算开这个专业,估计今年的是个超级大年。
但我要来泼点冷水,“微电子专业”只能进“微电子行业”,但“微电子行业”的人才需求中,“微电子专业”只占很小的部分。这个行业缺钱缺技术,但不缺一般意义上的人才,看现在大家的热情,几年后大概率会人才过剩。
而那些过于冷门的专业也要小心,长期冷门都是有原因的,一类是前面说过的,就业方向过窄,性价比同样不高;另一类是基础学科,其实就业面也不算窄,只是就业率略低,但如果选择考研出国,反而有优势,性价比算是中等。
剩下的不冷不热的专业,大多会有大小年的现象,建议把心怡学校历年的招生情况找出来看一看规律。
高考志愿两百多个专业,既有真正的金矿,也有不断往下掉人的“坑”,就算专家也不可能一一搞清楚,相信专家的预测不如相信行业内人的描述。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不同行业的真实工作是怎样的体验”,近600个回答,覆盖了大部分人数多的职业,回答内容包括每一个职业的主要职能、日常工作状态、入行门槛、薪资变化等等。
花一两天时间,一个一个地看过去,发现感兴趣的,再搜一搜其他人的回答,相信一定对你填志愿选专业有帮助。
5/5
给自己的一个二次选择的机会
人生的道路总是越走越窄,因为每走一步,你未来的可能性就减少一些——直到你找到最感兴趣的东西。
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巴菲特说:年轻人不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好像把性生活攒到老年再过一样。
我的后台收到过大量读者的咨询,工作了好几年后才来问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怎么办”?我本人也经历过转行,所以我才深深地体会到——高考填志愿选专业,也就是初恋混个人生经验,总要给自己未来遇上真正所爱的事业时,留下二次选择的余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