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直播回顾】王涛:巧用情境意识,驱动语文...

温暖而又深刻,踏实而又风趣的王涛老师还将就“群文视域下的专题复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分享与指导。时代在变,认知在变,语文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新的题型、新的材料对于我们的复习将产生哪些变化?

3月8日,星期日19:25,王涛老师与你不见不散。

直播回顾

高考备考中的情境意识

情境”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现代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系统包括语言和语境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很多语言只有在具体语境之下,才能产生特殊的意味。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此学科的基本功夫,那么体味语言在特殊语境下产生的情境,就成了语文学科学习的重点。语文试题之中的字句赏析题往往都是要求考生体味具体情境后进行作答,可见,对“情境”的把握,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关于“情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王大绩老师、李晔老师等在前面的教研专场中已经有所涉及,昨天王涛老师面向学生再次强调,可见其重要性。部编版新教材的单元说明中,对于单元学习目标的阐述,鲜明地体现了情境性要求。

那么,高考是如何体现情境意识的呢?王涛老师具体指出了三个方面: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将命题设置与相关文本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将命题材料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

1. 首先,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王涛老师以2001年的高考作文真题和2019年的高考作文真题为例,展示出高考考查方式的变化,由之前的“代圣人言”式不含情境的作文题,转变为有着明显情境意识的题目。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王老师以2019年高考作文真题为例,为大家进行了详细解读,让同学们可以从情境的角度把握命题意图。

王涛老师说,许多同学没有写好这篇作文,原因是没看出题目所暗含的情境任务。这个材料其实是考查大家对劳动问题的认识。

首先,明确情境任务。王涛老师带大家明确了与劳动这个概念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劳动创造人。劳动,意味着一种属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它甚至成为了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我们与我们的世界被劳动所诠释,它是我们的生命彰显自身的一种方式。无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还是信息文明,劳动都不会过时,劳动精神都不会过时,劳动教育都不会过时。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任何知识,都是多少代人的劳动成绩,都是由世界各个民族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无一例外,也不容置疑。

其次,在明确了情境任务后,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对“无时间派”“科学助力派”“分工代理派”“鄙视劳动派”进行思辨、分析甚至批评;要树立榜样、标杆和丰碑进而彰显“劳动教育”的意义;要阐明后工业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讲讲自己是如何从我做起的;要发出号召和呼吁。

同学们写作时,对于这篇材料的立意便可以从如下角度展开:阐释“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属性,人由劳动所定义,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劳动。针对现实生活中三种错误或糊涂的观点及做法,指出危害,揭示本质。树立标杆,指出劳动是幸福的,幸福来源于劳动。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面发展,争做全人。

另外,王老师还以漫画作文为例,来解读此类作文的情境任务以及应对策略。

本文写作的关键在于情真,难点在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王老师建议大家,不妨追问几个问题,以启发自己的思维。

2.将命题设置与相关文本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全国1卷这种新题型加大了难度,考查的形式更为开放,同学们要明确问题的情境,才能解决新的问题。王涛老师提醒大家,对于这种命题趋势要引起注意。

3.将命题材料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

王涛老师建议大家,研究语文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进入情境、揣摩语言、确认情感(主题)。

许多同学对于诗歌鉴赏题,往往只关注手法技巧,缺乏对诗境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无法做到身临其境,就无法理解诗人。有关题材、手法、感情等所有的所谓题型或者套路,如果脱离了这个思维过程,缺乏移情于内的体验,都是僵化的、低效的,甚至可以说阅读没有真实的发生。

 

语文学科的思维模式应该建立在理解两种基本语境之上,即首先通过文字描述进入具体的情景语境之中,还原语言发生的生活现场,并通过任务驱动理解语言在具体情景下的特殊含义,然后进一步把文章放入大的文化体系背景之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两个角度出发,理解语言在文化之中的具体所指,搞懂文中重点语词在文化中的具体坐标所在,才能通过情境意识,让理解和学习真实的发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涛  王涛词条  情境  情境词条  直播  直播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回顾  回顾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