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贸易战下,产品经理如何思考创新?

最近贸易战打的火热,唱多和唱衰中国、或者唱多和唱衰美国的声音四处都在。和产品经理日常遇到的一样,唱多和唱衰你的产品或者竞品的声音也是四处都在。作为产品经理,你应该如何分析你的产品以及你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你应该从哪些角度出发去衡量产品的成败和预测未来的走向?

本文作者试图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去衡量国家的优势并越策未来的走向,对错先放一边,但分析思路是很值得借鉴的。

文章大概从四个方面探讨国家的创新能力:

市场机会与原创能力;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制约你的产品创新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破解制约创新的因素。

当预测中国的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谨慎。有很多人把中国展现出来的短期的市场机会错误的归因于中国创新能力,这部分人严重的忽视了中国的宏观因素和结构性的隐忧。在我看来,中国可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退。

一直以来人们对中国的态度是『投资今天的前景而忽视未来的风险』,消费、全球贸易和技术创新都代表着前景。而过量的信贷、泡沫化的市场、庞氏骗局式的金融结构、官僚主义和不透明则是风险。

软件使得成本大幅度的下降,从而提高了生产率、带动了经济增长。Marc Andressen非常睿智的指出,存在两个领域——缓慢(没有软件参与的)领域和快速(有软件参与的)领域。美国人说,不会再有更多工作了,其实,应该说,还没有足够多的工作。

中国正在聚焦于经济转型——利用人才、金融、市场政策和政府支持,从以出口、强制性的工业投资、低技能的生产活动为主,转向国内消费和快速(有软件参与的)领域为主。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

产业升级

利用私有市场:巩固自己在全球市场的知识产权和地位

关注高级信息技术(AI, VR),空间领域,海洋领域,能源,电力,农业,材料和生物制药

对很多生活在硅谷的人来说,中国制造2025极富前景。中国很明确自己的创新愿景,而愿景的必然结果就是执行。那么,中国现行的系统和体制结构能够引导创新吗?

答案远远不是(那些硅谷人士的)一厢情愿的 yes。

很多人援引Matt Turck 在《人工智能报告》中话——在报告中,他指出,借助于金融和海量的数据搜集,中国的AI完全是在一个不同的水平上竞争。认为在前沿科技领域,中国具有国家优势。但是,利用国有资本作为创新的催化剂(而产生的优势),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神话了。

中国制造2025类似,中国也曾经在80年代着眼于成为半导体行业、硬件行业和软件行业的领导者。然而直到今天,中国依然依靠知识产权进口和制造业出口。在R&D的投入,中国始终落后日本和韩国数年之多。

为什么?

国家主导的确带来了市场效率,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创新中国将软件应用于2C业务领域取得的成功,正是熊彼特所说的『全球化中后来者(latecomer)的优势』。这样的成功或者优势不应该被错误的认为是在垂直领域中的进步。

国家主导的逻辑,本质上是鼓励自上而下的优化而不可避免的抑制自下而上的创新。这样的模式带来的是『套利式的企业家』而不是『突破创新式的企业家』。打造中国的谷歌,并不等同于打造下一个谷歌。

中国更像是资本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更像资本主义』不是说中国不盛行『权力说的算』。事实上,官僚主义深入社会生活、教育和私有经济领域。 中国的和谐文化的意思是:遵从,而不是对抗。

那么请问,你可曾见到突破式的创新有过遵从?

加密货币作为下一个『技术-经济』范式,展现的正是 『遵从与对抗』 之间的反抗关系。有报道最近说中国屏蔽了疫苗丑闻,如果新技术展现出一丁点不遵从的迹象就要屏蔽的话,那再多的投资都没办法改变这一点。

为什么中国的并购(M&A)这么热?

中国创新一直以来都是并购的结果,80年代,中国利用并购带动能源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发展。今天,中国利用并购带动高科技和品牌的发展。同质化(Homogenization)带来的是相互依赖,而不是独立。

(注:Kyle的原话是Homogenization creates interdependence, not independence,他的意思应该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带来的只能是路径依赖,也就是要继续靠并购带动发展。路径依赖没办法让你走出一条独立的道路来,他的意思在下一点有进一步阐述。)

中国的并购依赖不能给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建立壁垒,就中国制造2025而言,实际的情况会是,突破性的科技创新要经历『振幅大、周期长』的公测(long, high beta cycle)。振幅大的周期必然带来宏观的讨论,那么,中国能允许这样的科技周期吗?

中国最近对外国资本和竞争的欢迎展示出宏观和结构性的隐忧已经由『隐』转『明』了,中国又开始转向向那些慢(没有软件参与的)领域寻求增长,中国要求执行党在所有在中国经营的公司中施加影响。

注:作者Kyle在这一点上失实。

在讨论美国的私有市场时,YC的主席Sam Altman说:你不可能像买卖股票那样买卖创业公司(you can’t day trade startups),考虑到未来的宏观因素和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中国会走上这条路吗?

所有的公司都必须能够跟中国和谐相处。公司内要求要有党组织的代表(特别是想google这样的外国公司)

比如:如果一个创业公司必须裁员才能维持生存而创新,但这么做会削弱中国设定的生产力指标(productivity targets),中国会允许创业公司这么做吗?

注:作者Kyle在这一点上有所失实。

很多人强调中国上涨的工资,通货膨胀,以及较低的家庭贷款,从而说明中国的前景令人乐观。中国的零售消费会在2020年超过美国,国内消费将占GDP的62%。但这样的观点不仅仅只是碰触到了中国结构性问题的边缘(而不是本质),而且也夸大了未来的市场机会。

家庭收入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是有明显区别的,政府集中了很多财富,并且中国有贫富差距。过量的杠杆也放大了市场机会。

尽管中国的GDP增长了12倍,但金融杠杆增加了40倍。中国的GDP/信贷 的比例增长了4倍。中国的高杠杆很危险并且正在变得更危险,国家控制不能持久的解决信贷的问题。

国家控制也不能解决人口上的断崖,独生子女政策正在伤害中国的生产力。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成本提高,独生子女政策也加剧了金融领域的脆弱性,这会导致中国不会有像以前一样的资本灵活性。

中国需要稳定和增加直接贷款,当前面临的问题有过高的杠杆,人口问题,以及空气污染。流动性降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信贷问题又出现了,中国可以依然这么继续经营下去,但这些问题没法隐藏。

中国信贷的规模和增速是令人吃惊的,而这些信贷大部分都待在国企的账上。考虑到这些情况以及中国并没有多少选择,中国可能会重蹈希腊(政府债务)和美国(房地产债务)的覆辙。

Josh wolf 和 Keith Rabois(注:这两个人是著名的VC) 都注意到中国在会计方面的不透明状况。权力集中、同质化严重、过量的信贷、依赖杠杆,这些都会导致不透明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那么,中国在利用杠杆方面是不是会变得更糟?

从80年代底至今,中国还没有经历过中国的危机。下一次危机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

中国正面临经典的『创新者的窘境』问题,过去曾经有效的方案,未来不在有效,中国需要自己颠覆自己过去曾经行之有效的战略。

中国能够承受得起吗?

看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觉得这四个角度也可以应用于产品分析?

市场机会与原创能力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制约你的产品创新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破解制约创新的因素

中国替换成一个新产品,把美国替换成市场上一个成熟的竞争产品,分析的思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原文的作者Kyle只有18岁,如果能够稳定的高质量的产出这样的分析,Kyle前途无量。同样的,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你能稳定的高质量的产出竞品分析,你做的产品可能也不会太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贸易战  贸易战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经理  经理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