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都应该有一个习惯,看到一个好的产品,总要想方设法去体验一番。不论是视觉也好,交互也好,体验也好,甚至是颠覆了一个模式也好,好奇和尝试应该是流淌在产品血液里面的一种基因。正是因为看过太多美好的产品,见过不同的设计,在做产品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才会在一个需求、一个痛点上想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分析。常常是体验完一个产品之后,只是能给出一个模糊的评价:
“这个产品好用”
“这个产品将颠覆现有的模式”
“这个产品就是一坨狗屎”
“产品经理脑子进水了,设计出的什么玩意儿”
模糊的评价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是不公正的,但是很多产品人并没有意识到。也许是经验不足,可能是方法不对,而背后的原因,仅仅是自己不够“用心”。只是大部分的产品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只是用“经验不足”、“方法”不对此类所谓的借口来为自己辩护。但是,想要成长,想有所收获,是不能找借口的。
分析前的准备
不论是哪种分析,背后必然有一个目的存在;围绕这个目的,我们的所需要收集的信息、所采用的方法、所分析的思路都会有所不同。
确定分析目标
人是不会做没有目的的事。哪怕你无聊时玩游戏,也是为了打发时间。产品分析也是同理:或许是设计出色、交互亮眼、提高用户体验,这些都有可能是引诱我们去分析一个产品的动因。这种时候,我们是冲着设计、交互、体验来的。那么设计、交互、体验此类就是我们的目的。
竞品分析:寻找这块产品对自己产品的优缺点、威胁和机会等。方便制定产品规划、准备应对策略。
学习:不论是交互、视觉、体验、模式、解决方案,只要有某一点很突出,也可以为我所用。没有行业、没有平台的限制。
总的来说,分析的目的归为以上两种。只是根据不同的需求,会有所细分。比如:
分析的时间很宝贵,我们必须要带着目的做事,要不然就是纯粹的打发时间。而且对于产品和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公正客观
这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个问题。产品分析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是需要保证在公正、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评价,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参考意义和分析的价值。而很多时候我们是基于朋友的请求、老板的命令才去做一个产品分析,这种时候不可避免会掺杂一些个人色彩。特别是工作要求的这种,很容易被自己敷衍过去。但是实际上,不够公正客观的产品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比如:产品优势这种,有偷懒的直接去产品的介绍里面复制。这种是肯定不可以的。产品的介绍,肯定都会对产品进行夸奖和赞美,而且一些词汇明显就是引诱用户的。这种情况,就相当于给别人做一次软文,而自己还不知。
准备分析模版
有模版是好的,最起码能给我们一个全面的参考。
当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比较烂的模版存在,这就需要自己平时注意收集和准备一个符合自己习惯、全面的模版,而不是几十个模版一起来。东西在于精不在于多。
模版存在的意义,就是给我们参考分析维度的。但是每个行业、不同平台的产品分析的内容不尽相同,也不能完全依赖模版,需要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平台、不同目的对模版的内容进行修改、调整。
产品体验
完整的体验一遍产品,按照自己的分析目的,对产品整个进行体验。
体验之前,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时:你需要在这个产品的使用场景下模拟产品目标用户的行为,你需要把自己当成这个产品的用户来进行体验,而从一个目标用户和一个产品的两种角度去分析,否则,所有的结论都是片面的。
这里不同的是:目的不同,体验的内容、分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体验的同时,还需要做好记录,不论是截图也好,文字记录、表格记录也好,需要把整个体验环节中的问题详细记录出来。不论是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思考、心态变化、行为反馈都需要记录。
比如:
你在进行某个操作的时候,一下子找不到某个按钮;你需要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当时的心理怎么想的,进行了那种操作,如何解决的(或者没解决)。
再比如:
你在进入某个页面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交互,这个交互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产品体验最好能完整跑完整个产品的流畅。至少需要体验80%的功能、界面(二八原则)。对于与目标相关的功能、界面需要重点关注。
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很费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信息不足、失真将会对后续的分析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整个分析的效果。
我们需要按照分析的维度,找寻对应的信息。不论是截图、文字、语音、视频、数据、链接,全部都要存档备用。然后根据相关的内容,将不可用的信息剔除,保留可信、真实、有用的产品信息(所有的信息记得保留来源,以备索引)。
如何做分析
这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考验能力和技巧的一个环节。分析者需要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符合分析目的的信息,从而对分析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因为分析目的的不同,各个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如下几个点是任何分析都需要涉及到的。
目标市场分析,是指这个产品在市占率100%是所能占据的市场。包括市场用户群体(这个产品会涉及到多少人),市场商业价值(这个市场大概能有多少利润)。
所占市场分析,是指这个产品在当前市占率时占据的市场。包括市场用户群体(这个产品覆盖到多少人或者多少比例),市场商业价值(这个市场已经占有的利润)。
市场分析一般是需要数据支撑,需要保证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分析方法科学有依据,并且剔除数据水分。在表现形式上,一般以柱状图、线状图、饼图和雷达图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分析者喜欢采用百度指数作为数据来源,但是并没有剔除其中水分和添加其他来源补充。这种时候一般采取多个数据来源进行对比分析,否则分析会有误。
市场分析信息来源:
百度指数、淘宝指数等各类开放平台、数据平台
友盟统计等各大统计平台
艾瑞网等各类监测平台
同行业网站、官网及其他相关网站
豌豆荚、应用宝等各大应用分发平台
官方人物微博、官方微博、贴吧、论坛
各大社区、媒体
产品历史
产品历史是一个产品迭代的记录,只有分析一个产品的从前,才能客观对待这个产品现有的一些改进。而且一个产品迭代的历史,能从中判断这个产品的成长和发展轨迹,并且能从中预测一些相关信息。
产品历史包括产品的功能迭代、更新说明、各个版本的反馈、用户评价和市场反应。
产品历史一般可以在这些地方查到:
更新说明:
网页产品:网页时光机(http://archive.org/web/web.php)
APP产品:APP Annie(http://www.appannie.com/cn/)
PC产品:没有渠道,只能靠搜索引擎+官网+网页时光机
版本反馈、用户评价:
官方微博、官方人员微博、官方论坛
百度贴吧、知乎、豆瓣等
应用宝、豌豆荚等各大应用市场
市场反应:
各种科技媒体、创业媒体和产品媒体
官方微博、贴吧等
建立用户模型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产品内找一个用户,然后跟踪其所有的操作轨迹。有点类似产品设计时的用户画像,但是难度高很多。当然如果能力够强或者收集的信息足够,反推出一个产品的用户画像也不是不可能。
一般来说,目标用户至少需要建立3个用户模型;如果该产品的用户群过大,甚至需要更多目标用户才能建立模型(如果你恰好是该产品的目标用户,则可以模拟一个自己的用户画像)。
需要注意的是,目标用户需要不同的角色,相互之间最好只有少量的重叠,否则判断会有误。
举个例子:
社交类的用户,则直接找这个用户沟通(类似产品的用户调研);这是信息来源之一,从与他的交流中能获得很多信息(但是前提是做好伪装)。
然后需要跟踪这个用户的所有轨迹:进行了那些操作,什么时候的操作,什么时候发生何种状态变化,将这些原始数据全部收集。这是信息来源之二。
最后,跟踪这个用户的所有社交资料,获取用户的准确信息以构建精确的用户画像(注意:部分内容会涉及隐私,注意尺度!!)。
当目标用户模型建立之后,基本上一个产品的使用群体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其他类型的产品,也根据不同的方式调整。实在是没有方法时,就需要产品自己模拟一个用户(有此类需求的用户,伪装成长尾用户,进而获取相关信息)。
注意:用户模型是一个准确、完整的描述,而不是笼统的使用学生、白领此类的话语;如果可以,尽可能用用户画像来描述(用户画像这东西改天有时间再扯)。无法建立的时候,也请尽可能使用精确的描述。
比如:“该产品的用户群体为18-25岁的大学在校学生群体”此类的描述,比单纯的”学生“精确很多。
同时,需要参考产品的用户反馈等相关信息修正用户模型。
使用场景模拟
除了建立用户模型,还需要模拟用户的使用场景;场景不对,部分针对特意场景的设置则无法理解。
场景是在建立用户模型之后,针对该产品,模拟用户可能使用的场景(解决此类用户需求的场景)。同时该场景需要多重模拟,从不同角度不同情况进行模拟。
比如:APP类产品,使用的场景有床上、等车时这两种场景;在模拟的时候,不光是需要多次进行,还需要限制一定的条件。
以床上这种情景为例:
WiFi情况和3G、4G情况需要多次模拟
不同机型(只要支持的)、不同尺寸的屏幕进行模拟
系统单进程、系统多个进程进行模拟
执行任务期间异常中断、正常中断情况模拟
……
场景模拟需要将自己代入目标用户解决需求的使用场景。通俗点说就是“演戏”,而这个场景的模拟程度将会影响到分析的判断。
模块分析
模拟时需要对产品进行颗粒化的分析。将一个产品拆分成不同的模块,从操作流、页面设计,细分到设计元素(一个列表、一个按钮、一个像素)的级别。同时针对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元素进行分析。
功能设计分析
主要考虑此功能的设计在用户使用场景下的合理性和设计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如果功能设计不合理,视觉和交互分析就没有必要分析(方向都错了分析也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就需要慎重判断:是视觉、交互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还是功能设计不合理(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功能的需求是伪需求)。
视觉模块分析:
视觉上,主要是拆分成不同的界面。从大的整个页面(全部),到细节的按钮设计、像素点注意分析。
视觉分析的顺序,是从页面布局到页面元素。
优先考察页面的布局,将所有元素模块化单独列出,同时考虑到极限情况(最大或最小状态、最长和最短的布局),每个状态下给用户造成的视觉效果。
然后考察页面的元素,按钮、输入框、文本、图片、多媒体的设计。这个时候就需要有“精确到像素”的观察能力,建议多注意元素之间的对齐、排列、重叠等现象,文字内容还可以考察字体的选择、行距、间距的设计,同时还需要考虑视觉的精细度。很多产品粗看效果还行,但是精确到像素的时候就会发现各种不对齐,各种颜色重叠造成的失真,影响产品的视觉观感。
比如:分析一个按钮
这个按钮在那些界面存在?出现频率是怎样的?
这个按钮的位置是什么样的?
按钮的颜色、大小,视觉冲击力如何?给用户(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和认知?
按钮的形状时怎样的?为何不设计成其他形状?
采用了什么样的交互?给用户(自己)带来什么样的认知?
交互模块分析
视觉考察之后,就是交互效果的分析。重点考察按钮、输入框、刷新加载等状态的交互,以及列表极限情况的交互(列表为空、列表数据溢出)、网络异常(虚假网络、没有链接、网络异常中断)、异常交互(无结果的空白显示中的用户引导)等情况;同时,仔细观察声音、视觉、元素、形状等的动态变化(比如:点击一个按钮后按钮变形为另一个按钮),以及时间上对用户造成的感知。
还需要注意的两个交互,是弹窗(弹出提示框)和蒙层(某一特定区域变灰或变模糊等),也是交互的一种。
交互的分析,主要考察交互设计的合理性,和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有时候,需要讲交互和视觉合并分析,方能得出理性的结果。
主要流程分析
流程分析与功能分析不同。流程是由多个功能组成的一个功能流,而功能则是属于流程中的一个子环节。
例如:登录这个流程,可以分解为:
输入用户名-输入密码-输入验证码-点击[登录]按钮
主要流程,是指一个产品满足用户某种需求所必需的几个核心流程,这个流程是用户需求和产品设计的两个流程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
用户需要买东西,他可能的主要流程是这样的:
选东西-付钱-走人
而产品基于商业最大化的考虑,需要有更全面的流程和符合公司的商业利益,那么可能的主要流程是这样的:
用户选东西(涉及到账号体系下的注册用户与游客用户)-选好下单(订单系统)-登陆(账号体系)-支付(支付体系)-完成
这个时候,账号体系、订单体系等就是一个个单列的主要流程。
流程分析,是分析这个产品流程设计的合理性、流畅性和用户体验友好度的考量。因为流程分析是基于视觉、交互、功能分析之上的,需要对涉及到该流程的功能、视觉、交互都有完整的分析之后,才能从整体上去评判流程设计的合理性与优劣性。
需要注意的是,有可能功能、交互、视觉都没有问题,但是流程一直不够流畅,或者流程有中断情况,此类一般多是该产品在需求挖掘和需求分析环节出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功能、视觉和交互都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设计极烂、交互极为繁琐),但是主流程很顺畅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是该产品团队管理把控不力(设计不认真干活,交互敷衍了事,程序开小差),或者是其他情况(目前暂未遇见,但是不代表没有这种可能性存在)。
运营策略分析
这个分析需要看整个产品的运营活动,并借助相关信息辅助分析。比如相关的统计数据、新闻报道、运营手段来分析。同时,这个策略也是需要长期观察(并不是一天就能全部看完的),需要多观察一段时间。一般来说,以一个月为宜。
开始做产品的时候我们老大曾经要求每个产品都玩至少一款主流的手机游戏,理由有几个:
游戏是运营类产品,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相关的运营思路、运营手段。甚至拉新、促活。
游戏的需求比其他产品的需求更为强烈,同时用户群体比较广,容易形成生态。当一个产品以用户的角度去看一个游戏同时以产品的思路来进行分析,对于打造自己产品的生态、氛围和设计有很大帮助。
游戏类型、设计风格的不同,能给产品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可以借鉴的设计理念。
游戏里面的斯金纳箱,以及对于人性的挖掘,至少是走在很多产品的前面。色情、游戏、科幻这几个领域的价值,连我们这些所谓产品、极客都自愧不如。
一般来说,游戏类产品同时会有两三个活动在同时运营,以七天为一个周期进行更换;电商的时间稍长,基本上在七天以上,一般以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为准;社交类、社群类的产品,活动基本上都是单独的(甚至没有活动),同时活动周期比较长(半个月一次或者几个月一次不等)。
运营策略,一般分析活动频率、周期、活动方式、用户参与度、用户反馈、活动效果等几个方面。简单点说,就相当于你给这个产品做一次运营总结。嗯,就是这样的一种思路。
商业模式分析
这个一般不建议新手分析,同时很多人分析的时候也会遗漏这一个部分。
商业模式分析是分析产品的盈利模式。不论是免费产品也好,收费也罢(这种最简单),需要对商业模式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免费产品的商业模式
免费的产品,一般盈利模式来自增值服务。比如QQ本身免费,但是QQ会员、各种钻、Q币等增值服务。还有一种就是本身就没有增值服务的,就是该产品目前还处于跑马圈地的市场培育阶段,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司自身输血或者投资。
打个比方:分析一款产品,免费,没有增值服务(也就意味着全部是烧投资人的钱)。分析该产品之前的融资情况和金额(当然信息都是去重的),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这个产品的现金储备及可能的商业模式和手段(比如资金紧张需要着急推出商业版本,或者资金断裂某些功能、产品需要砍掉),预期其商业化动作和市场情况。
免费产品的商业模式,有几种盈利模式:增值服务,周边(比如动漫的周边),价格歧视(区分免费和专业版,用20%人的付费,来服务剩下80%的用户)。
这里可能有问题,没有严谨的考察和深入了解过,有了解的希望能交流一下。
收费产品的商业模式
收费产品的商业模式就比较明显,一般是订阅(点卡或时间收费也可以算是一种)、付费使用(比如Adobe家的软件)这两种。
分析后的总结和整理
之前我们分析了产品的设计、交互、运营和商业模式,基本上对分析的产品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但是这些还只是停留在“信息”这一个层面,还没有按照我们分析的目标对产品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无法对一个产品进行合理的评判。接下来,我们来对分析的内容进行提炼,让收集的信息、分析的内容能更简单更直接“为我所用”。
分析方法论
分析的时候需要按照不同的分析逻辑对产品进行分析,对于一个产品才能有完整而合理的认知。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波士顿矩阵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创立,是一种从战略、公司的角度分析产品的一种方法。百度百科解释如下:
波士顿矩阵认为一般决定产品结构的基本因素有两个:即市场引力与企业实力。市场引力包括企业销售量(额)增长率、目标市场容量、竞争对手强弱及利润高低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反映市场引力的综合指标——销售增长率,这是决定企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的外在因素。
具体可分为:
其分析方法、执行对策和相关法则请参阅百度百科,不再赘述。
精益画布
精益画布是笔者根据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的“商业模式画布”方法改良而来的。他的这种方法在《商业模式新生代》 中有所介绍。是分析一款产品商业模式、未来发展的一种方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问题:最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解决方案:产品最重要的三个功能
关键指标:应该考核哪些东西?
独特卖点:用一句简明扼要但引人注目的话阐述为什么你的产品与众不同,值得购买。
门槛优势:无法被对手轻易复制或者买去的竞争优势。
渠道:如何找到客户?
客户群体分类:目标客户
成本分析:争取客户所需花费、销售产品所需花费、网站架设费用、人力资源费用等。
收入分析:盈利模式、客户终生价值、收入、毛利等。
精益画布一般是在创业公司做产品时首先需要确定的一个分析方法和思路,但是也可以用于逆推产品的相关信息。具体请参考《商业模式新生代》一书。
SWOT分析模型
这个应该是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模型。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具体分析内容:
S(strengths)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
W(weaknesses)劣势: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
O(opportunities)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外国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
T(threats)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
其分析方法、模型和相关法则请参阅百度百科,不再赘述。
至于用户体验的五要素分析。用的太多太烂了,不想解释。
未来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分析目的为目的的状态结论。从而对现有产品、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和更正。
报告细节和最后的整理
这一个部分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也是最容易看出一个产品经理专业度的部分。整个分析报告,细节反而是最重要的部分。从这里,能看出一个产品经理的素养、能力、态度和专业度。
细节包含分析报告的格式、图片和标点规范,就想一个产品总要有设计原则和相关规范限定一样,“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格式
合理的分段、正确使用各种大纲级别,合理使用隔页、各种符号辅助,这才是一个专业的产品分析报告。
见过很多人的分析报告,格式是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各种随心所欲的分段、各种奇怪的标题级别(标题1、标题2不会设置的无语),没有隔页;这些也是为什么在一开始就要求有一个顺手的模版的原因。
一个精美、顺手的模版,必然是有完善的大纲层级、合理的规范限定。很多新人只是限于“完成产品分析”,而不是“用心完成产品分析”,为了任务而做和用心做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完成任务,哪怕前面的东西做得再好,对于看报告的人,对于以后自己的帮助,无疑是一种时间、精力的浪费。
正确使用索引、各种超链接、锚文本、目录、合理的大纲层级,无疑对于分析者是一个大大的加分项,也是产品专业能力的体现。
图片格式
这一块本来不想讲,但是奈何见过的分析报告太过奇葩,还是扯一扯吧。
常见的几个问题:
水印:
请不要在图片上保留各种水印!除去那些无法去除的以外(或者时间太紧来不及处理),请不要在图片上保留诸如微信公众号、各种二维码(为分析保留除外)、各种网站的奇怪水印。但是一些必要的水印需要保留:有版权申明的、数据来源机构的原始水印(不是后面添加的,是本来就有的)。
图片太大:
见过一些图片连一页纸都放不下的,只能放局部。你就不能缩小一下下吗??而且图片太大占据了太多的视觉空间,读者心理上压力很重,就不能考虑一下下吗?
图片太小:
有的时候找不到更清晰的来源,索性放一个暴小的图片,11像素的截图你见过吗?各种需要拿放大镜都看不清楚的图片,你放上来是在逗我吗?
图片模糊:
有的照片因为是拍照手抖的缘故、或者其他问题造成模糊,但是图片模糊真的不好判断的好嘛?都看不清楚图片上有些什么内容,读者怎么明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图片的排列:
图片和文字的排列有很多种模式,居中、居左、居右、浮于上方、沉于下方等等,但是好多人懒的去弄。这也是图片格式的重灾区,99%的图片排列方式都是犯的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格式才是图片的正确排列格式?
图片格式:居中或者左对齐,居于文字上方,和文字内容单独区分。
图片大小:最小不要低于300像素(长或宽),特殊图片可以更小。最大不能超过页面的1/4,截图的话最好缩放到原图的1/3大小,保证最好的视觉效果。
图片清晰度:最低要求要能辨认大部分内容且不能有无法识别的元素存在(特殊处理的图片除外),不要有水印(参见前文)。
标点符号:
嗯,只是细节中的细节,不得不提的原因是:一个逗号写到底的产品太多了!!!
逗号、句号、顿号、引号、冒号是什么场景下使用的知道吗?
感叹号、书名号、分号正确的使用姿势是怎样的?
辛酸泪太多,偷懒的人太多一个逗号打到底,“竟无语凝噎“。你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这块不表,请自行参阅度娘。
最后最后的总结
产品分析,其实就是分析者与产品的设计者对话的一个过程和手段而已。有点解谜游戏的含义,分析者要从产品所展现的信息、所能收集到的信息对一个产品进行完整的分析,进而推断整个产品、公司的所有信息。这种分析是要在客观、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对产品进行评判的过程。仅仅是只言片语,就对一个公司一个产品下结论是不公平的,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敷衍。只说明了两个问题:
你自己压根不懂产品设计。
你压根不是产品的用户。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挥舞着用户体验的棒子抹杀产品设计说明你自己还是站在小白用户的角度(连目标用户都算不上)而不是产品的角度(没有形成专业的产品思维和思路)。
而且。所有的结论、依据都要有据可查、有可信来源;观点需要有足够说服力的依据来支撑,总结需要有客观的基础,论据需要有可信的来源参考。否则,顶多算是一份“用力的分析报告”,而不是“用心的分析报告”;无法成为一份优秀的产品分析报告。
最后,给分析者的建议(也写给自己):
多看书,多思考。问题不能停留在事情表面,这样一辈子都无法很快成长。
(书籍的话,建议先读《如何阅读一本书》、《金字塔原理》、《学会提问》这三本读完,基本上你能力会比很多新人高一大截,甚至超出一些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产品)
莫急,莫慌。用心才是做好一切的根本。
如何做产品分析系列至此结束。有时间看看写一下如何做竞品分析。毕竟竞品分析和产品分析不同,但是竞品分析是基于产品分析之上的。
推荐阅读:
竞品分析报告,正确的思路是这样的
移动在线旅游-内容&社区类应用分析报告(上篇):行业,企业,商业模式
移动电台应用分析报告(上篇):行业,企业,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