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收集自己产品idea的时候,发现很多时候解决需求的方案是一个工具类的app,但是工具类app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即使你做的再好,它也只是一个工具,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停留时间短,使用频次低的问题,因为用户总是在需要解决问题(工具属性)的时候才会想到你。而如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哪怕用户再多,这个工具app的商业价值也很容易达到瓶颈。
最近无意间看到大姨吗这款app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前辈们已经给出了一个成熟可行的方案,那就是:工具类app社交化(增加社交属性)。
以大姨吗为例,下图是大姨妈中的“姐妹说”模块和其中的”妇科帮帮忙“小组:
大姨吗
“姐妹说”作为这款软件的社交化先锋被放在了最中间的位置,重要性几乎等同启动之后的首页(工具属性)。而在“姐妹说”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女性论坛(战色,55bbs)的影子,无论是常见的粉红颜色,还是熟悉的健康情感分类,甚至某些帖子的话题都让人感觉那么熟悉,当然,女人和女人之间总是有着那些亘古不变的话题。不过和过去论坛不同的是,这里采用了类似豆瓣的小组的形式,可能是为了迎合80,90后的习惯吧。
可以看到,有了“姐妹说”,大姨吗成功的把自己的海量用户沉淀了下来,只需简单的引导规则,用户就可以在里面自己生根发芽。如此一来,停留时间、使用频率都不再是问题,因为用户已经不只是想看生理周期(工具属性)的时候才会打开app了,可能没事就去某个感兴趣的小组逛逛。而下一步的商业化也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什么美容化妆、衣服鞋子、饰品母婴,凡是你想得到的,这里都有可能,毕竟女人的钱是最好赚的嘛,想必这也是支撑大姨吗C轮能融资3kw美元的主要原因吧。
挖财
和大姨吗想比,挖财并没有把社区(社交属性)放到底部工具栏中,目前看上去还只是一个类似快捷方式的东西,不是特别的抢眼,大部分用户可能真的就记一笔就离开了。如果说大姨吗已经社交化成熟,那么挖财应该还走在社交化的路上,而我相信挖财一但社交化成熟,它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记账加理财知识普及的app,它可以再金融的路上走得更远。
简而言之,工具类app社交化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代表着社交属性的功能至少和代表着工具属性的功能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总这个角度讲,大姨吗的社交化成熟程度高于挖财。
而除了上面这种论坛式的社交化方法,另外一种常见的是微博式。后者以关注感兴趣其他用户为驱动社交的主要形式,和新浪微博十分类似,所以我称之为“微博式”。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下厨房”:
下厨房
按照上面的标准,下厨房的社交化成熟程度大致和挖财类似,尽管二者形态上有所不同。考虑引入了社交之后的用户使用流程:用户看完菜谱之后(工具属性),做出了一盘不错的菜 ,下面就可以发到下厨房的timeline里(社交属性),其他用户看到可能就会点赞、评论或者请教,如此用户互动就有了,用户自信心有了,虚荣心也得到极大的满足,下一次就会更愿意尝试新的菜谱,并且继续在timeline中show,这是一个做社交的PM最喜欢看到的正向反馈。显而易见,停留时间和使用频率会明显增加。
网易云音乐
网易云音乐的社交化看上去已经蛮成熟了,基本就是把微博(大V变成了音乐达人)那一套移过来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加上了类似附近的人这样的玩法。
另外还有很多工具类的app都在尝试社交化(比如咕咚),当然也有更多偏安一隅(比如奇妙清单,其实可以认为奇妙清单+社交=清单),这里不再赘述。总结一下,工具类app要走社交化之路的根本原因在于,工具属性不够(不足以保证黏性),社交属性来补。
工具是起点,社交是未来。没有社交的工具类app只能叫手机app或者移动app,而不能称之为互联网app。
One more thing,我一直觉得一个理论要证明其正确性,不能只是解释历史,还必须能预测未来。在这里就意味着我们要能让处于瓶颈期的某个基本没有社交属性的工具类app,通过社交化,迎来新的增长。
于是我看了下我的手机,我常用的工具属性远强于社交属性的就只剩下墨迹天气了。(这里要强调一下,实景也许可以算一种社交的尝试,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相对于墨迹天气现在的用户量,上传实景图片的简直寥寥,再看看那可怜的评论和回复数,我们就会略不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