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越来越火,想做的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公司、团队也都建立了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自然,网上出现了很多“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大家都觉得像是武林秘籍,修炼之后就可以入行,但,又发现各种模型之间差异很大,纠结不已。最近,我越想越觉得讨论所谓的能力模型又陷入了“方法中心”式的思维,和“最好的文档模板”、“最优的组织结构”没什么区别,其背后的本质还是要先“问题中心”,即思考“为什么要建立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
说起来,无非有这么几种原因:公司想知道招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个人想知道如何发展……即合并成一个问题——产品经理需要什么能力?我们用做产品的思路再往深挖,为什么需要具备这些能力?我的答案是:能胜任手头的工作。为什么要胜任手头的工作?这个应该不用回答了。所以,到此为止,看到关键点:
胜任工作重于培养能力,工作不同,会导致需要的能力不同。
“胜任工作重于培养能力”掰开来说,是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最大不同,学校教育是“学以致用”,因为当时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完全的方法中心。而职业教育就是“用以致学”,是明显带着问题的学,这样的学,更高效,也更有动力。所以,我们先把“能力模型”丢一边,提出“任务模型”的概念,通过分析产品经理要做的工作,结合周边环境与个人特点,来确认他们当前,到底需要胜任什么工作。
这件事分为如下几步。每一步结论的给出,都是通过大量深访、问卷与文献研究得出,对象分别是公司高层、专家型产品经理、产品团队主管、师兄、产品新人等几类关键角色。
1) 枚举典型任务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都叫这个title,但做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一步要列出你们的团队里,产品经理要做哪些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做这件事背后需要的能力,这里暂时不展开,是后续步骤,得到“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要做的典型任务”列表。
PM_model1
2) 岗位细分
按照公司实际情况,考虑产品经理的级别划分,或者方向细分,各举一个例子。
级别,可以划分为初/中/高级产品经理,初级的主要工作是需求分析、文档撰写、产品设计等执行层面的任务,中级主要做项目管理、沟通协作、用户研究等需要更多经验的任务,高级就更偏向于业务规划、产品规划、团队管理等领域。
方向,现在比较常用的分法,是把产品经理细分为四个方向:Product Architector——主要负责产品架构与规划,Product Designer——偏向需求与设计,Product Manager——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工作,Product Marketing——负责运营相关事项。
每个级别、方向,对每项任务的能力要求一定不同,这里可以做一个打分。如下表,是按照级别打分的实例,具体分值仅供参考。
PM_model2
3) 环境因素修正
因为产品经理所处的各种环境不同,所以对各项任务的要求也有不同,我们总结出了如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行业”,比如“电商”、“PC软件”、“游戏”、“电信”……对各项任务的要求一定不一样,需要相应行业的从业者自行讨论。
然后是“产品类型”,这个与行业有关,上表的例子是针对电商行业的:
平台型:更靠后台系统,对技术的了解要求加强,如电商的交易线产品、安全类产品;
垂直型:更多商业层面的内容,对行业知识要求加强,如网上超市、网上药店等;
网站型:更偏前台网站页面,对UED相关知识要求加强,如一些团购网站、社会化导购网站;
自定义:一些没法归类的产品,需独立判断。
最后是“周边团队”,如果有专门的人、团队做对应的任务,则可以降低要求,比如有专门的用户研究团队,则对用户研究的要求可以减少,有专职的项目经理,则对项目管理的要求可以减少。
注意,这里我们很难定量判断对任务要求的增减,所以探索性的给了“+1/-1”的修正。
PM_model3
4) 个人因素修正
每个产品经理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普适的模型,一定需要有一些个性化的元素。
个人经历,我们认为,如果此人做过对应任务的职位(或已经部分胜任),可降低要求。
性格特质,性格因素会导致能做好/做不好某事情,但很难具化,所以这里是指性格导致的任务偏好,如果喜欢做此任务,我们认为就容易做好,可酌情降低要求,不喜欢,加强要求。
当前任务,眼下最常做的任务是什么,加强要求,体现“用以致学”。
PM_model4
5) 评估结果
职位要求,是加上“环境因素修正”以后的能力要求,分数越高的,在选人的时候越需要重点考察;
个人要求,是加上“环境因素修正”与“个人因素修正”后的能力要求,分数越高的,是此人当前越需要努力胜任的任务项;
差距排序,是按照“个人要求”的数值从大到小排序,更有说服力,前几位的是当前对于此人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PM_model5
我们来举一个应用的实例,如下表。
PM_model6
公司对他的要求是一个中级的产品经理,他做的产品是平台型产品,所以“产品规划”、“熟悉技术”两项任务的能力要求+1;他的周边团队情况,是由技术人员做项目经理的,所以“项目管理”的能力要求-1;他的个人经历,因为做过2年技术,所以“熟悉技术”的能力要求-1;他的性格特质,比较内向,不善沟通,所以“沟通协作”的能力要求+1,同时,他很喜欢做“用户研究”,所以此能力要求-1;他的当前任务,需要做很多的数据分析工作,所以“数据分析”的能力要求+1。
综上所述,评估结果解读(仅供参考):
从差距排序看,他当前应该优先努力胜任的几项任务为:沟通协作、产品规划、数据分析。
这就是我们对“产品经理能力模型”的探索,主要有四个重大升级:
从比较虚幻的“能力模型”变为更贴近实际的“任务模型”,一改死板的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了用以致学。
从“千人一面”变为按照个人、团队定制的“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模型。
从不随时间变的“静态模型”变为随机应变的“动态模型”,每隔一段时间,再用一次这个方法,每个团队、个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从没有优先级的“铁板一块”变成能区分各种任务优先级的“各个击破”,它可以帮助每个人判断自己现阶段应该优先做什么,也可以帮助师兄判断新人的学习顺序,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当然,这是在一个“产品为中心”的组织里的一些实践,必然有它的适用场景和限制条件,而且,它自身也是一个模糊的“定性”模型,还无法做到“定量”。
尾注:至于如何胜任各项任务的具体方案,不在本次讨论之列,简单提一下接下来需要做的几件事,这些做法,必须要有个“专家团”来一步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