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短片,Youtube上很火的《盖章》,仅仅10几分钟的短片还是让我小小地感动了一下。题图为剧情截图照。
让我感动的不只是主人公的圆满的结局,而是一个平凡普通的的人,在本职岗位上,如何通过自己的微笑,赞美,鼓励—-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别人,甚至影响一群人,改变一群人。
现实生活、工作中往往会有各种情绪、郁闷、不开心等东西充斥在内心,团裹在你周围,你如何看待它,对待他,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负能量是你不能左右他,他就来影响你。上周有幸面见加措活佛,他也谈到这个困惑,被各种谩骂和指责困扰,他采用的方法是主动隔离,不看,随你,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还是顺从本心来。
当然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篇子我其实是挺早以前看过,昨天又专门找出来看,这期间,我其实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一个产品充满正能量,如何通过产品和技术的语言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正面、阳光。正能量也是生产力。(:我准备做一款叫正能量的产品,哈哈。
我想到了几个例子:
1 Facebook的“I like”
这个功能是对用户喜欢情感量化的一个大胆尝试,简单的一个按钮,一组数字,让你瞬间知道自己跟谁在一起,这种情感表达与归宿感的认同,是最常态的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人总是在寻找同类、发现近似或相关—–这是人在发现自我的一个寻路过程。本我是一起点,而外在的这些东西是坐标,定义了我这个点到底在什么位置,有什么特征,跟什么相关,进而影响行为倾向性。
当然,我觉得现在Facebook的赞已经有点水化了,很多时候代表的是“我已看过”。这个层面上,其实就是“朕已阅”“踩”“飘过”“占楼”…众多网络语言所描述的一个功能。但是这个用赞来表达是否最合适?是否会削弱赞的情感倾向因素。不知道“点赞党”是怎么考虑的?呵呵
看到新闻说facebook在探讨和测试同情功能,我个人觉得这不是靠谱的进化。与赞不同的是,同情完全就是一个在情感档位不能继续下滑的位置,而且哪有那么多事情让你同情呢,除了赞意外的形式,只适合用表情来表达。这个问题在微信朋友圈也是同样的让人困惑。
2 微信朋友圈的赞
先说说,我自己在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心态吧,通常对以下两类新动态点赞,
(1)熟人发的状态和照片,由衷的想表达我的欣赏和赞美,通常会点赞并评论,如果没什么话好评论的就直接点赞。
(2)跟自己不是非常熟但是不反感的人发的状态和照片。表达对他的关注、关心和欣赏。
有人评价朋友圈的点赞“我觉得每个新东西都有人点赞是件很温暖的事情”。当然也有人认为不觉得赞,就别点赞,但是很多时候维系感情、表达关注、挖掘跟TA的关系的可能等方面,就会代入你点赞动做中去。事实往往不是简单的不觉得赞就不要点。朋友圈的赞,其实也已经进入跟facebook一样的情况,很多时候表达的是“朕已阅”,尤其是个人微信介入营销传播去的时候。
与facebook囧境一样,朋友圈也有大量内容的确不适合点赞,是否可以用“同情”这样的情感关键词来表达?我觉得是不可以的。同理facebook。本身赞的行为是归纳了某一组行为特征的共性之后,建立的一个正能量驱动力的功能,很难在找到一个功能可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又易于被理解的词汇,赞与顶、支持等相似,而情感表达上后两者却有欠缺。作为一种最简单直接的语言,却描述了一个网络上人与人交往中,正能量释放的动作,赞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比肩性,都更多地警示我们的产品设计和技术逻辑。
点赞的动作,与评论框表达赞的表情是否可以一体化,表情在和赞共存的情况下,能否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和用户选择时候的纠结成本,我觉得这是可以考虑而且应该改进的方向。
3 另一种行为就是分享转发
把好东西分享给别人,对于觉大多数人来说,这不会是被排斥的功能,但是也不会是一个会积极主动的功能。过去做过几款跟互动有关的数据已经验证了这一点。毕竟参与就是有成本的,参与成本这个东西,从“理性经济人”角度,不明显利己,这个不会有显著动力。这个从早年的类del.icio.us应用,到后来的jiathis尝试,除了被网络营销、SEO天天在用,鲜有不可替代的产品和技术价值。
我平时很爱观察别人怎么用一个产品,看过很多人在QQ空间里,对好的内容、实用信息、有情感认同的东西愿意转发,就问“为啥要转发”,多数的回答是,“方便以后查找和阅读”。那就再问,“不是有收藏功能吗?”答“一键转发还能跟朋友们分享。。。”这个就接近真相了啊,收益大于动作付出的成本,自己可以收藏看,且还能给朋友看,其实不需要额外的付出可以帮助到别人,人人都愿意这么做。
我跟QQ空间的红梅、志斌兄谈过这个问题,目前尚无数据支持,但我相信,一个好的产品功能,在设计中其实蕴藏了对成本收益的平衡,而且是对正能量的释放,而这个也是驱动用户情感代入、时间陷入的心理动因。
赞,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简单的情感,也是请简单到不行的产品功能,而这背后所陈述的就是,赞美是一切善的开始,一切新的开始。赞美、欣赏别人,正能量的驱动自己。
只能点赞利己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