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一把切割刀,刀锋所及,无论是时间、生活、情感抑或思维、都成为碎片化的存在。微博、Twitter迎合着人们碎片化的需求,在夹缝中寻找到了生存的契机。然而微博在中国与Twitter在美国,各自的生态又出现了强大的差异性,从140个字的字数限制、转发数、评论数等技术层面说开去,会发现种种有趣的现象。
同样140个字的信息字数限制,汉字较之英文在信息容量方面有更大优势、新浪微博在转发数、评论数方面并无限制而Twitter只能显示50+的转发,5条评论,这样的设置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在社交媒体高度发展的如今,为什么Twitter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如此多的限制,约束人们说话和讨论的权力?在“@”已经进入了Twitter的核心业务的同时,为什么Twitter一方面承认着互动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又坚持广播化的传播机制,削弱着社交化特征?这种产品的逻辑确实让人摸不清头脑,然而并非无迹可寻。
首先从文化层面去探讨二者的差异性。Twitter的产品初衷正如正如单词Twitter的本义——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它抓住了老美唠叨的个性、渴望表达和信息分享的特征,正如一个窗口,一个充斥了个人奇怪的呓语、琐碎的思索、片段化的情感的窗口。而中国的新浪微博抓住的文化特征则是关系社会这一本质属性,中国人社会认同的结构建立在一套强有力的关系体系之中,其文化内核是群体化的联系化的,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强弱。随着社交媒体在中国社会的伸展,传统的人际结构面临着新型技术的冲击,不断推进着在网络层面的身份以及权力重构。关系作为一种资本,是实现权力重构的核心,因此,新浪微博的发展过程,也是新权力者关系资本积累的过程。于是,新浪微博没有延续Twitter在转发数、评论数方面的限制,而是无限制的显示,因为它深深地明了,转发数、评论数以及粉丝成为了评价每一个网络维度的中国用户的地位的终极标准。
这一特性也催生了大量具备中国特色的微薄现象的发生,譬如有微博主通过动用金钱、关系等手段雇佣大量网络水军,网络的海洋里虚假舆论惊涛拍岸,网络暴力气贯长虹。份杂化与情绪化冲击着民主建构,意见的自由市场成为了群体无意识的宣泄平台,公共舆论的焦点从公域至私域,人身处其中,徒叹呜呼哀哉。
尽管有许多学者、研究人员强烈的建议着Twitter 140字限制的突破,但是不得不说Twitter在字数限制方面是具备了自己产品的逻辑的。一方面满足其移动端信息广播平台的定位,它的产品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通过手机信息播报机制,最终形成一个“世事侦查站”。出于便捷性的考虑,一条手机短信的信息容量已经足够把事情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它的碎片化信息不断地在回答着“What are you doing?”以及”What’s happening?”的问题,140字无疑已经成为恰到好处的限制。反观中国新浪微博,Web与Mobil两个终端伉俪情深,一同将中国用户带入无休无止的“刷新运动”之中。活跃于微博平台的或是絮絮叨叨的说着梦话的,有生活细节暴露狂的,一句梦话,一场美食体验不过瘾,要求字数的拓增;或是所谓职业“公知”,为了悦民,攫取民众目光的,一条对体制的批评,一件事实的披露不过瘾,要求字数的拓增。于是新浪微博又开发了长微博功能,供这些人尽情徜徉,尽情宣泄。不断地写,不断地转,不断地评,不断地刷新,构成了微博主一天最陶醉的事情。也因为新浪微博的长微博功能的补充,使得博客的发展变得更加捉襟见肘。而美国一些重要的议题往往见诸于博客空间而非微博平台,两个国家形成了各自相反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