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早期的像素图标么….那时候超级玛丽的像素小人儿还是熟悉温热的童年记忆。早期OS/2-Warp4系统的像素图标也很有趣:
虽然现在看来“回收站”在理解上还有点问题。但在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仅支持16色,设计还是有很多图像隐喻创意在里面。
图标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向用户传达出正确的操作信息。很多图标采用好似照片记录的写实性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详细地绘制人们熟悉的对象是有意义的,但是,绘制人们不熟悉的对象或抽象概念(例如网络)又有什么意义呢?有多少用户见过裸露的硬盘驱动器是什么样子?用户最终还是依靠附加的文字来理解。
Scott McCloud在《如何理解动画》( 《Understanding Comics》)一书中对动画形象的分析亦可应用在图形界面设计中,合理地分析图标的写实性。
左侧某个特定男士到右侧的笑脸可以指代任何人。可以说明如果为表达某个通用概念,视觉上的细节一定减少。界面设计本身存在的环境就要求尽量减少文化和习惯的差异性,对图形也力求普遍性,也要减少不必要的细节。
但是细节也不能太少,识别性绝对是第一必要条件,尽可能满足用户短时间理解记住图形的含义。
左面可以清晰认识是人脸,但是简化到右边,就不好识别和理解了。
相较于最左边写实的房子,细节越多越难搞清楚指代的意义,右侧普遍性和可识别性高许多。
当然过少的细节,如果右侧图标去除掉窗户和烟囱,“主页(Home)”图标更像指示向上的方向键。
写实性和可识别性要维持在一种曲线的平衡中。完美的图形界面设计应该出现在曲线的中央。
那么合理恰当的细节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究竟什么样的细节不会过度分散用户注意力?
同样以两个按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