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微信朋友圈也采用算法排序,那会怎样?你那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可能永远消失在你的朋友圈了。想想朋友圈也变成“信息茧房”,刷来刷去都是朝夕相处的朋友家人的动态,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
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流,其实更多指的是一个页面,一个聚合了无数个Newsfeed(简称feed)模块的页面。
所以,国外把信息流类产品普遍又叫News Aggrerator(信息聚合器)。
微信目前的朋友圈,是基于纯时间流排序的形态。而在信息流领域,时间流与兴趣流一直以来都是两大流派,这也引起了许多人对于微信朋友圈推荐算法的兴趣。
今天,笔者就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我认为:微信朋友圈不适合采用算法排序,至于原因呢,则要从朋友圈的定义说起。
朋友圈的重点作用
笔者认为,朋友圈的重点在于内容社交,而不是社交内容。
倘若没有朋友圈,我们将缺少一种与好友互动的方式。
每个人的微信都添加了不少的朋友,其中肯定有不少是属于哪种不怎么熟的人,对于这些人,我们加了好友后,可能很久都不会聊天。如果强行去聊,很容易变成了尬聊。
但是,有了朋友圈,你至少可以通过他发的朋友圈点赞刷点存在感,当你在点赞头像中看到了共同好友——呦,他们竟然也认识,无形中就激活了你、他以及和另一位好友的关系链。
可以通过朋友圈的信息,为你和好友制造一个话题讨论的场景。
我们很容易通过朋友及时更新的朋友圈,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例如:“今天又看了哪本好看的书”、“今天又和谁谁谁出去哪里浪了”……
通过信息的获取,我们可以快速就一个话题,与朋友展开互动,这个互动是以人为纽带,内容反倒是次要的。
结合朋友圈的重点作用,再与读者们聊聊自己对于朋友圈采用时间排序的看法。
1. 朋友圈的核心是记录生活,不是纯粹的内容信息流提供者
我们查看朋友圈,更多的是想要知道好友的动态,想要知道最近在朋友们身边都发生了什么。通常情况下,我们查看朋友圈,都不可能去看几天前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朋友圈的内容和时间应该是一种强关联。
可能有些人会说:微信朋友圈的好友太多了,刷到的信息质量参差不一。
但是,正如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我们永远不能保证世界上周边都是你喜欢的人。有你喜欢的人,就有你不喜欢的人,反观我们的朋友圈也是如此。
对于我们不喜欢的内容或者人,你完全可以通过“屏蔽”来解决,特别讨厌的就直接拉黑,牛皮癣一般的低级广告营销号,更是可以直接投诉关到小黑屋中。
正如我们生活中,有些人你喜欢,可以多聊聊,有些人不喜欢,你不理他就是了。
朋友圈对于用户而言,一类是发的,一类是看的。
当微信朋友圈强行按算法排序时,就会影响一些排名靠后的用户,而这也会相应的影响部分用户发朋友圈的积极性。
犹记得以前自己特别疑惑:为什么要把发纯文字的朋友圈的功能做得那么深?
而对于这个问题,张小龙的说法是:这会降低大家发朋友圈的积极性,因为人们更热衷于从图片而非文字中获取信息。在朋友圈的生态里,无疑是鼓励用户多发朋友圈的,而采用时间排序,也能说是为了这个目的。
因此,采用时间流的排序,尽管对内容的查看者来说未必是最有效率的,但对于内容贡献者来说,按时间排序或许是最公平的,使得用户的内容能够适时传播,而不是滞后传播甚至“被雪藏”。
结语
朋友圈的重点在于内容社交,而不是社交内容; 朋友圈体验的好坏在于互动的高效,而不在于朋友圈内容的优劣。 犹记得Facebook和微博都曾经尝试过信息流,结果就都是用户一片哀嚎,有了如此的前车之鉴,想必在微信朋友圈推行算法排序,应该也是行不通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