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千与千寻》是2007年,刚好也是一个夏天。
看的过程中就很讶异了,这跟我之前认知的动画片完全不一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看完就觉得这完全不是一部动画片,而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魔幻史诗。
明天,《千与千寻》内地引进版就要上映了,距离它发行的2001年,已经有18年之久。
有极端分子说老是炒这么久远的冷饭有意思吗?我想说,现如今的热饭有时候还能给你端上一碗热翔,相比之下,我还更喜欢经典的冷饭让我再回味一下。
此前,由著名电影海报设计师黄海操刀的两张电影海报,在微博和朋友圈收获了一致好评,而在知乎却有不一样的声音,甚至引发很多深度吉卜力迷群起而攻之。
“别丢了自己”
6.2·1确守初心
“不要回头,一直向前”
6.21至望始终
吉卜力迷们对海报的不满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画得不像;二是表达得不对。
他们甚至认为黄海没有看过,或者没仔细看过《千与千寻》。
画得不像主要体现在第一张,说是那上面每个人眼神都变得很温柔慈祥,尤其是白龙更是菩萨眼神,根本不像电影里那种少男英气的眼神。而荻野寻被吐槽最多的是手肩头比例的不协调。
表达得不对是说第二张,说是海报的意思像是白龙和无脸男一路守护着千寻,但电影其实想说千寻在感化或者影响身边的人和事,也就是觉得海报和电影主旨相反。
这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言论。这种资深老粉的优越感我能理解,但因为别人觉得海报做得好,就质疑别人“你确定看懂了千与千寻?”,我就觉得很偏激和狭隘了。
对此,我想说三点:
第一、电影海报是带有商业企图的宣传物料,目的就是为了推广电影,让更多人走进电影院贡献票房。
具体到《千与千寻》,这部电影在内地的引进,明显是看中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
所以该片的目标群体不会单单只是粉丝,这个体量明显不够大,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海报影响外围的路人,出中文配音版也是为了让更多大人带着小朋友去看电影。
所以,海报传达的信息,只要符合路人大部分的想象和基本认知就足够了。包括它的正式预热海报,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一次充满期待的冒险旅程。
值得所有期待
值得所有期待
尤其第二张跟之前旧版的海报很像,只是把很吓人的无脸男放很小了。
第二,如果要画得像,似乎对黄海这种顶级设计师来说并不难,而且,如果真要求画得一模一样,那还不如直接用原画来P,何必花这个冤枉钱请来黄海?
第三,对于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和收获。
我觉得《千与千寻》说的就是这个世界充满诱惑和陷阱,在成长过程中千万别失去自我。
而那些号称《千与千寻》资深粉丝的人们,似乎正在不知觉地失去自我,好像看了几篇影评帖子,自以为看懂了《千与千寻》,就坚定地拥护影评言论。
要知道,艺术最有价值的点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对于《千与千寻》,有人看到信念、勇气、成长与温暖,也有人看到欲望、贪婪、人性与迷失,这都没错。
记得2017年阔别13年的朴树出了一张新专辑《猎户星座》,当时有采访问他这张专辑想表达什么?朴树皱了下眉头说,不记得了,你听到了什么,它就是什么。
包括宫崎骏老爷子,他也从来没有在采访中说过《千与千寻》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电影的灵感
来自于我童真的朋友们
所以如果看完千寻
大孩子和小孩子都能高兴的话
那么爷爷就赢了
我是想要认真地一决胜负
——宫崎骏
老爷子也希望所有观看这部电影的孩子们,都能像《千与千寻》里的少女一样勇敢,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成长的必修课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这是温柔的宫崎骏笔下最真实的表达,也是属于《千与千寻》最简单、最纯粹的祝福好。
电影千寻能做到的事
你们也可以做到
我深信这一点
并且没有说谎
这是我做这部电影的骄傲
——宫崎骏
那年看完《千与千寻》之后,我接着陆续看完了《龙猫》、《天空之城》、《风之谷》、《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等。
《千与千寻》作为宫崎骏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品之一,也一直传递着属于宫崎骏的理念——
“或许你尚未遇见,但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许多美丽的东西,或美好的事情。生存在这个世界是值得的。
为了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护好这份纯净,你需要成长,去获得勇气,坚强,独立等等品质…这样你才能在世事变迁之后,还能拥有一颗坚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