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作为吸引用户和沉淀的重要手段,已然成为各个产品的必争之地。做社交,做内容,似乎已经成了各个产品的必要功能。但是,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内容资源拓展和管理能力,成为了绝大部分(平台型)企业运营的核心壁垒。
一
8 月 10 日,微博官方发布一则消息,某第三方新闻平台在未经微博授权的情况下,直接从微博抓取包括自媒体账号内容在内的信息。
微博所说的“第三方新闻平台”正是指的今日头条,现行暂停第三方接口查清原因。
微博CEO“来去之间”和副总裁曹增辉均在自己微博以“内容版权归属于微博”为由怒怼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公关总监杨继斌则在朋友圈回应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新浪微博用户把同样的内容发到微头条。威武霸气!”更是直接晒出一张新浪博客在2007年抓取MSN、搜狐、网易博客的证据。
在网上搜索此次事件的过程中,我发现类似的内容版权事件,发生的远远不止一件:
新浪起诉脉脉非法获取用户信息
腾讯网起诉今日头条非法获取用户信息
华为腾讯因用户数据起冲突
……
我们不难看出:内容作为一个流量吸引和沉淀的重要获取手段,成为了各个平台型企业的重中之重;而各个平台在内容的争夺上,也是寸步不让,甚至利用技术进行移花接木。
抛开用户社交行为、个人信息等数据不谈,内容资源的拓展能力,也是企业内容池建设的核心能力。
二
在过往的企业中,我负责内容生产这一块,自然不免遇到各类平台的入驻邀约。
复盘当时决策思考如下:我一旦冒失地答应某个平台愿意入驻,会出现两类情况。第一种是需要抽调一部分人手,针对平台调性,平台用户属性,将文章做初步二次修改,编辑发布(详见《关于内容分发的工作清单》);第二种便是授权平台抓取,但是会考虑到内容的特殊原因,存在诸如文章删除、文章转载不用于其他平台分发等因素。
基于第一种,就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对应的人手能否有高效地产出,在那个当下考虑的是能否通过平台获取客户,而非简单用户,考虑再三觉得没有必要,便果断放弃;
第二种,就会因为上述考虑因素,进而放弃。
但是,在此期间,我们还会发现几类情况:
原创内容被其他平台抓取,进而获得传播。当然,如果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同时标注了文章来源,便不会追究,可以增加曝光一二;
原创内容被其他平台抓取,通过我们的内容与品牌为其背书,进而流量变现,这是一件极其苦恼的事情,作为初创型企业也会想办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所以,看过上述的思考,你或许能看清一个现象:作为内容创业者,其实并不在乎内容是否被抓取传播,在乎的一是被传播内容的价值匹配度,二是内容署名的正确性。
三
看完上面两个事件,你可能会主观判断,是不是平台与个人的合作度没有那么高了?
先别这么着急下结论。
再听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女性交流社区。
前段时间,我和我一朋友聊天,聊了聊内容资源拓展这件事情。朋友是一个女性公众号的负责人,负责这个号的内容、商务、渠道。她说,最近他们入驻了一个平台效果还不错。
平台不大,是一个女性垂直社区。她和我分析入驻的原因:虽然平台小,但是考虑到足够垂直、粉丝粘性也够。
这对于大平台的垂直频道全无说服力,因为一个大平台的女性频道的日活与一个女性垂直社区的日活不分伯仲,甚至会因为大平台其他流量的连带效应更胜一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在于,其实女性平台的编辑在邀请入驻的时候,还代为托管朋友的女性账号,或者对于女性账号的优质内容进行推荐。这个细节极为重要。
当账号用户趋于稳定,并且具备一定量级,编辑才会把这个号交还给号主本人运营。也就是说,前面是编辑在帮助自媒体养号。
上面的这些动作,是大平台不肯放下的身段。
四
思虑再三,我还想提到关于优质内容的挖掘力。尽管内容创作者,很乐观地看到,各类有关文字、视频、图片的奖项、节日大平台纷纷模仿开展,但是创作者与平台之间仍旧存在一定理解误差。
我所认识的内容创作者,在一步一步地询问下,他们告诉我其实并不在乎平台的各种奖项,他们底层心理需要的是文字带来的认同感。而在互联网上,这份认同感是数字所代表的流量,而非奖金那么简单。
甚至,一些平常不怎么接触一线新媒体行业的内容拓展工作的同学,无法与内容创作者保持紧密联系,并且没有太多的信息与行业动态同步。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在阿里的一位朋友想要了解短视频,此外也是密切关注这个行业,却不知道最新的短视频头部账号姜思达团队的「透明人」视频。
当然,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朋友自身工作接受面的局限性;另一部分,请允许我判断为对行业的敏感度,而这需要无时无刻与一线内容创作者沟通交流才能够锻炼出来的能力。
学习及时与行业对话,不止是大平台高层需要做的事情,更是类目编辑需要学习的能力。
五
面对不多的头部内容创作者,再加上垂直社区的重度服务导致的内容创作者服务半径的自然缩小,平台只能变得愈加焦虑。
我试图分析我写作内容所分发过的一个渠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以下简称「人人」):
平时,我将内容首发在这个公众号上,隔几天会搬到与内容领域相匹配的社区、媒体平台。在「人人」编辑完成后,第一稿为编辑审稿。
编辑审完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未通过,编辑会在正文中写明为何这篇文章是无法呈现在「人人」渠道上;第二种就是通过了,打开通过的文章,我发现文章加了引导语,有些可能修改了标题甚至为我的文章重新作图。
并且,我也能够在评论区和赞赏区深切感受到,作为同行们对我内容的肯定。
这一来二去,我便了解了「人人」内容规则和用户调性。
这个事例可能太过垂直,但是对应在其他泛人群频道,其实也如此。
平台编辑前期的重度运营,有助于内容整体质量的提升。所以,这让我想到,有些平台当初邀请我,只是一句两句客套,我选择不参与也是有道理的。
六
做内容久了,你会逐渐明白:当劣币驱逐良币出现的时候,也是内容创作者离开的时候。
前段时间,我在看「得到」入驻专栏作家吴军说,他当时入驻得到其实考虑的因素,很简单:
我能够专心创作;
能够帮我解决掉除了创作、传播之外其他的细碎小事。
你围观身边的自媒体人,他们最常喜欢评论的就是谁写的东西好坏,谁做的内容、产品差异化点在哪里;因为他们都是产品型思维的人,他们懂得区分什么是好的内容。
但是,他们绝大部分人缺少流量思维,他们知道传播需要流量,但是他们其实并不了解如何获取流量,或者是直接认为流量获取的成本被花的并不值得。
但是,他们又会变得如此“焦虑”。
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平台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焦虑,远比直接给钱更有意义;而解决了内容创作者的焦虑,也是解决了平台自身的焦虑。
七
作为结尾,我也相信,无论你身处内容行业何种业态,发展都会越来越好。
这是乐观者的姿态,也是期望能够和行业一起变得越来越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