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B 站和纪录片,还有很多故事可讲

由《我在故宫修文物》开始,纪录片在B站的地位日益上升,逐渐成为和番剧旗鼓相当的一大内容分类。需求带动消费,B站看到纪录片背后的庞大市场,也因势利导,做出不少改变,讲述更多的纪录片的故事。

12月11日,B站又上线了一部新的纪录片

告别了餐桌前香气四溢的人间烟火,B站这次把镜头对准了墨香气十足的书房里,对准了书籍、以及隐身于书籍背后的那些图书编辑、旧书商、译者等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做《但是还有书籍》,由胡歌配音,目前在B站上刚刚更新了两集,但已经有350.1W的播放量,5000多条弹幕霸屏,豆瓣评分更是飙升到9.5分。虽然最初有很多用户都是冲着胡歌的配音而来,但最后都被这部纪录片打动,成为粉丝。

时间回到2018年6月下旬,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第一季在B站开播,立即在站内掀起了火热的观看狂潮。一年多过去,第一季的总播放量已达6942.4W,弹幕总数达121.8W。而于今年7月份开播的《人生一串》第二季表现则更加强势,完结不到几个月的时间总播放量已达8569W。

人生一串》并不是一次昙花一现式的出圈,事实上,纪录片已经成为B站“二次元”之外的又一个重要标签。

在12月19日举办的新纪录片发布会上,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表示,截至12月中,2019年B站活跃的纪录片观众人数已经突破6500万。对比今年5月,在11月,B站纪录片的日均流量和日均覆盖人数都保持了同比三位数的增长。

那么《人生一串》为何能成功出圈?B站纪录片究竟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阶段?纪录片受到年轻用户的青睐背后又在视频行业中释放出了怎样的信号?

一、《人生一串》的成功出圈

今年盛夏,《人生一串》第二季在万众期待中登场。预告片一出,广大网友们便以满屏“来了来了”的弹幕表达出自己对这个“烧烤江湖”的热烈期待,其凭借第一季累积出的超强人气可见一斑。

略过高超的拍摄技巧、摘掉华丽无比的文字,被评为“中国第一部烧烤纪录片”的《人生一串》为何能够借着B站成功出圈?

首先,是无比真实的呈现。

人生一串》聚焦的是中国的烧烤文化,在视频中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未经处理的原生与野味,所有的画面都没有那么多讲究:食客脚底扔的垃圾没有特意隐去,烧烤散发的浓烟呛得小哥直打喷嚏,小孩子兴奋地啃着食物,满嘴是油。没有滤镜的加持与处理,有的只是铺面而来的人间烟火,刺激着用户的味蕾和食欲。

当然,在真实的食物呈现以外,还有食物背后所承载的“人”与“故事”,家庭、友谊、梦想、青春、现实,平凡人生的酸甜苦辣统统隐没在烟熏火燎的烧烤摊前,连同着美味一起被观众咽下。

其次,是其引人入胜的鬼才文案。在不少人眼中,《人生一串》无异于行走的文案教科书。它让从不吃烧烤的人也能对着屏幕撸串,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这种唇齿间的快感。

鸡翅让花生酱久等,为的是相逢一刻的缠绵,每一次轻轻舔舐都是油脂之间的再次碰撞激发出双倍的甜香;

当经历了两次辣度飞跃的鸡脚,进入口中,辣到灵魂出窍也许是最正常的反应,熊氏鸡脚的浓香,将在爱与痛的边缘浮现,入口即化的绵软,痛感过后的回甘,都会让你对这座城市上瘾到爱恨交加;

头顶有月,手中有串,在这个仿佛时间停止的老楼之间,人们又找回了陈年的味道;

……

这些或幽默讨巧,或脉脉柔情,或画面感十足的文案以老炮儿式的语调徐徐展现,不仅顽强地勾勒出了烟火气十足的烧烤图鉴,让一个个凡俗小店有了岁月沉淀下的不俗气韵,也适时地戳中了用户的心。

助力《人生一串》顺利出圈的,还有B站独有的弹幕文化。

对于B站用户来说,弹幕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存在。看弹幕就像一群人围在一起边看视频边讨论槽点和笑点,不仅满足了观众归属感的原始需求,也增添了他们在观看过程中的趣味性。而《人生一串2》中不时蹦出的旁白调侃也像极了用户看这段视频时发送的弹幕,在纪录片中上演了一场官方吐槽最为致命的互动。在此之外,导演还会将弹幕中的反馈运用到新一季的制作中,使得其成为反哺创作者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B站的纪录片生态

人生一串》的成功出圈让B站上的纪录片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可事实上,让B站真正对B站重视起来的则是3年前在B站走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虽然截至目前为止,《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播放量只有589.5W,远远比不上后来的《人生一串》。但是,这让他们意识到了原来年轻人也喜欢这种讲述传统文化的纪实内容。尤其是在该纪录片播出后第二年,原本好多大学里无人问津的文物修复专业,报名人数变为原来的8—10倍,足见年轻用户对纪录片的喜爱程度。

2017年10月,纪录片从科技区的子条目中分离出来,与电影、电视剧聚合成为“放映厅”,且在三个条目中位列第一。

2017年12月,B站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首度宣布推出纪录片“寻找计划”,在资金扶持、平台运营、商业开发三方面助力纪录片发展。

2019年初,B站正式成立了B站纪录片出品部,并且持续加对优质纪录片的投入,包括和海内外众多知名纪录片厂牌达成合作,如与BBC联合出品了《神奇的月球》等。同时,在选题和表现手法上,B站也在不断寻求更符合用户喜好、符合B站气质的形式。

据统计,仅2019年,B站就主导出品了16部优质的头部纪录片,涵盖了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科技、军事、社会、美食、旅行、萌宠等多种类型。而在平台的所有纪录片中,有很多风格迥异、涉及不同领域的纪录片接连获得好评。

如六月份开播、已经完结的《历史那些事》第二季,完全突破了以往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想象。

该系列纪录片采取的是“纪录片+小剧场”的模式,在小剧场环节通过综艺、影视、访谈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历史故事。比如讲述李清照那一期,开起了吐槽大会,在座都是柳三变、苏东坡等“被九年教育义务转载过”的大家;辛弃疾的小剧场画风则致敬了邵氏电影和王家卫风格……虽然过程中伴随着争议,但作为一部实验性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受到了不少用户的喜爱。

再如由《我在故宫修文物》主创团队打造的《一百年很长吗》,将镜头对准了十几位来自祖国南北的民间匠人,用短短九集不到300分钟的时间将他们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人生掠影在镜头前展现。看似呈现的是中国民间的各种手艺,实则折射出了人生百态。虽然播放量并没有那么高,却收获了一波小众群体的真挚热爱。

还有东方卫视和B站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以上海市16个辖区,400多个基层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为展示重点。在12月20日刚播出第一集后,播放量就已经达到了280.8万。其前作《巡逻现场实录2018》去年播出后也被一众B站用户所追捧喜爱,播放量超1400万次。

此外,还有B站和国家地理杂志联合出品的生态纪录片《未至之镜》、探险型纪录片《冒险雷探长》、宠物类纪录片《可爱的小崽子们》、科幻类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等等,都在B站上积聚了不同程度的人气。

▲冒险雷探长

根据相关新闻显示,2020年,B站在纪录片版块整体的投入将会再次翻倍,一系列纪录片新作将在不同的时间段登上舞台。可以看到,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区,形形色色的纪录片们正在B站上焕发着熠熠生辉。

三、B站纪录片出圈背后,是年轻一代的需求升级

B站董事长兼 CEO 陈睿在去年Q3的财报会议中曾明确表示:“从今年第三季度来看,付费会员主要是为我们的动画片和纪录片付费。对这两方面,我们接下来会持续加强。”

换句话来说,纪录片已经与番剧一起,成为逐渐成为 B站增长支柱之一。

而从早期的“联合出品”,到《人生一串》《历史那些事》的主投自制,再到七月份直接投资纪录片制作与运营公司“云集将来”以及后续的若干动作,都能看出B站正在深入内容制作上游。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B站早已不再是当初的“二次元小破站”。

以兴趣作为内容生产指针的UP主文化,是B站保持优质UGC氛围的前提。而另一方面,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是B站最忠实的用户,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经济上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担忧,在信息交互的途径大大拓展、“同好”成为筑起无数亚文化圈子纽带的大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用户有了更多元化的喜好以及更加丰富的内容诉求。

而正如曾在央视遭到冷遇、却在B站爆火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让B站看到了纪录片在平台内、在年轻用户当中的潜力一样,B站发力纪录片并不是由上而下的战略布局,而更像是一种消费需求由下及上的蓬发和繁荣。

需求带动消费,在年轻一代消费升级的境况下,平台能做的就是意识到这种需求,并且利用平台调性以“对味”的形式去满足这种升级后的需求。

就像在《历史那些事》中所做的大胆尝试一样,相比传统意义的纪录片,由B站出品的记录片普遍内容更接地气,网感更强烈,具备“由互联网平台驱动”“面向网生用户制作”“注重观众的互动体验与传播性”等特色。而高质量的用户弹幕评论互动也得以让节目组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出及时调整,满足、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年轻一代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今天纪录片能通过B站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纳喜爱,明天也将会有新的内容形式被挖掘点亮。

B站关于纪录片的故事远远没有讲完,而对于平台和创作者而言,还有很多可以打破的“次元壁”等待去发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纪录片  纪录片词条  很多  很多词条  还有  还有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