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鲜感逐渐消失……我认为标记(tagging)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信息图景
—Jon Udell
一开始觉得Jon Udell这句话有点危言耸听,为什么要把一个小标签拿来小题大作,细究而后觉,互联网的未来必定是一个超级大数据的世界,总是需要办法来解决信息问题,标签会成为我们在数据中穿梭的一个重要元素。当图片社交被推到风口浪尖,图片+标签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
图片玩法层出不穷,其中有一种方式却在持续地影响我们分享、寻找和使用图片的方式,这还有别于单纯的图片滤镜、贴纸等效果层面的处理。百度图片里面部分图片已经植入标签;新浪微博在2014年6月试水网页版图片标签后,于今年2月推出了主打图片标签功能的微博相机;坐拥上亿用户的美拍在也玩起了视频降维,于今年2月推出图片标签玩法。当然玩得最嗨的是已融资数千万美元的nice和上线几个月就拥揽千万用户的in。越来越多图片类应用也开始采用这种玩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图片上打标签。
国内图片标签类的应用正是增长旺势,也有一些对这种产品形态的分析,比如“晒经济”,另一个让我觉得对“图片+标签”更有深度的说法是swaag的创始人Peter Chun的一句描述“我们在图片体验中增加了一个层级,让用户以一种十分有趣又独有的方式进行图片交互”。“分享(晒)+互动+链接”这是我对“图片+标签”的理解。“互动、链接”特性也是我认为为什么“图片+标签”是一种可持续的产品形态。以图片作为场景,每个标签都是链接到另一张图片和用户的“关键元素”。
标签是个什么形态?
任何互联网产品形态应该都是某种社会现象的一种延伸,标签也是一样。每个人在不同时代及环境都给别人/自己贴过或被贴过标签,80后、90后、学霸、学渣、屌丝、高富帅……当人们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时,习惯于将其化繁为简,这是大脑加工信息最基本逻辑,以便清晰便捷地把握事物特征,或者说通过一种简单特殊的方式表达某种诉求和情绪。通过标签化进行简单归类,人们可以借助标签对外界的人、事、物形成初步的印象,降低行为成本(表达、识别、判断、寻找)。
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我们也都在贴着各种标签,比如在微博、QQ完善个人信息时给自己添加关键词描述,在微信添加一个好友后标注一个关键标签,通过博客发表文章时添加几个关键词描述等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用户会自由地输入或选择一些词或短语来标注相关信息资源。我们称用户的这种行为为“标注”,用户所选择的词或短语为“标签”。
“从某个用户来看,标注过程本身非常简单,是个体行为,但这种个体行为的结果一标签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些标签连接起了用户和资源。一旦标签被汇集在了一起,形成了社会标签,这个时候,汇集在一起的社会标签可以看作是社会大众对某个目标的理解、观点或者看法。”(引用于:Manish Gupta, Rui Li, Zhijun Yin, and Jiawei Han, “Survey on Social Tagging Techniques” [Slides] SIGKDD) Explorations 2010)
这种以社会化参与的低门槛形式,帮助解决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恒久的问题—追踪所有的链接。所以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通过一个关键标签就能轻易表达诉求或者到找到感兴趣的人、事、物。
传统意义的标签是指一个/段文本关键词,在SEO领域讨论得比较多。而我所理解的基于图片的标签应该有多个维度,文本关键词只是标签的一种形式,一段语音,一个链接等都可以作为图片标签的元素。文本描述的多样性加上多维度信息呈现让图片的表现力变得异常丰富。
会经常和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图片上+标签与图片上加滤镜效果/贴纸有什么不同?”,为此我专门将图片玩法做了一个简单分类对比:
从表现形式上看,拼图、滤镜、贴纸类的应用是一种静态的展现,加工后的图片体现的是效果的多样性,如唯美、可爱、萌、搞怪等等。而图片+标签则是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用户可选择性地通过触屏来让标签信息呈现,同时通过动态标签可进行进一步互动,增强了用户对图片信息获取的参与感,在表现上更倾向于指向表达某个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某种情绪。当然,它们之间并不冲突,都满足了不同用户对用图片来表达的诉求。
图片怎么互动?
当一张图片被用户打上标签时,便赋予了这张图片的属性,一张图会有多个属性,而同一个属性,也会被标注在不同图片上。这让我们有能力把不同的图片通过属性(标签)联系起来。在图片社交领域,这种属性就是用户之间的兴趣点,用户在浏览图片时很轻易的通过点击图片上的标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图片)或者用户,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互动成本。所以为什么我很认同Peter Chun的“给图片增加一层用户互动方式”的说法。而这,也是与图片滤镜贴纸最大区别的地方。
图片如何表达?
图片标注的意义不仅在于信息的互动,更在于它可以体现出每一个用户的想法、生活和感情,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比如发一张图,让朋友知道你穿的是啥牌子的衣服,让别人知道这是哪个地方,让别人知道和你拍照的那个牛逼人物是谁……等等,通过标签的具体指向描述,这让图片的发布变得更加简单,“一张图+几个关键词”就替代了“一张图配一段冗杂且指向不明的描述”,这也更符合当下快节奏的信息体验方式。
又比如,当你来成都吃火锅,拍完照片后你激动地标注了一句“好巴适”的语音。你朋友不只是看到满锅的红辣椒,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你通过语音传达出亢奋的情绪。
“图片+”与“互联网+”
“图片+标签”的组合改变了图片以往作为“配图”的角色,也带来了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图片+标签”会不会像“互联网+”一样带来更多组合?这是一种很值得玩味的产品形态。
文/嗨图CEO 宗栗
本文为作者@李中立 原创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附带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