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小众APP爆发秘籍:找准软肋往死里打

因为上课经常忘记课表,两年前还在念大二的广州大学生余佳文在找寻不到合适的软件后,自己动手做了一款超级课程表APP;同样是两年前,清华博士申磊也因朋友们经常遇到学习、工作等烦恼,交际圈受限无人可倾诉,他便创建了校园互助社区的师兄帮帮忙。尽管创业者切入的都是相对小众的大学生群体,但投资人对其的热度却不小。比如,师兄帮帮忙近期获得了薛蛮子等的天使投资,很快又引来IDG的A轮青睐。而上月初,曾获得天使投资的超级课程表也宣布获得A轮融资。

面对微博、微信等大众型APP,触及小众用户如大学生、老年人等痛点的小众型APP,似乎一点也不失色。

发现“痛点”

这几年,随着安桌和IOS平台的崛起,各类A PP应用层出不穷。比如微信、陌陌、唱吧、墨迹天气、航班管家等等,它们从即时通讯、天气、地图、导航、航班等领域切入,迅速聚拢了人气,甚至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

任何一个成功的APP必然能够击中用户的某一个或几个痛点。如果说它们抓住的是大众用户的需求点,那么,是否还有小众人群的痛点并不是“通用型”APP所能通杀的?所谓“痛点”,比一般的需求点更甚,它难以被一般产品满足,但又确实存在。比如,小众人群中的大学生和老年人,就是一个有更细分需求的用户群,而目前针对这两个群体的A PP并不多。

以老年人市场为例,国外有不少热门的APP向他们提供服务,不少打了保健、安全牌。有的提醒老年人按时吃药、喝水、做运动,有的APP则充当着“平安钟”等。

国内智能手机在老年人群体覆盖有限,间接使得其间APP较少。不过,依然有人从中发现“痛点”。

在搭建了家庭私密社交应用Family Lab后,其创始人李俊松认为没有把年长父母圈进来的工具是家庭私密社交的伪概念。“特别是年轻夫妇有了孩子后,会发现自己的父母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方式学会用电脑、QQ,甚至智能手机、微博、微信,并非是他们的好奇心突发,而是极度渴望获知子女甚至孙儿辈的近况的念头,迫使他们不得不戴起老花眼镜,学着用年轻人的方式融入进来。”他对南都记者说,无论是电脑、QQ,还是现在年轻人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对老年人来说,都“过于”复杂了一点,于是他准备发布国内首款家庭云数码相框FamilyCube,把移动互联网的“局外人”老年人圈入进来。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APP相对较多。有趣的是,其间的创业者多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几乎是从自己校园生活中的经历来发现痛点,建立刚需型的产品。

“常常忘记上什么课、在哪儿上课。要是有一款软件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两年前,还在广州大学读大二的余佳文有着这样的苦恼。而正是这个苦恼让他灵机一动,发明了超级课程表的手机学习软件,并在广东高校迅速走红。

其实,在超级课程表之前,市面上也有课程表软件,但余佳文发现它们基本都是手动的,操作需要手动录入,非常繁琐。于是,他的功夫就下在了使用的便捷性上。“我自己本身是学生,所以特别了解学生的需求。”余佳文告诉南都记者。

和余佳文一样,当申磊在2011年创办师兄帮帮忙时,他也是学生身份,一名清华博士,从自己及身边朋友的“吐槽”点中找机会。

“在学校,大家经常会遇到学习、恋爱、工作等的各种困惑,但由于交友平台较窄,有限的朋友资源往往让人束手无策。于是我和好友想,能否建立个针对高校学生的帮忙网站,以学生之间相互帮忙的形式解决困惑。”申磊对南都记者说,总体来说,学生的需求点有交友、学业、就业,师兄帮帮忙以帮帮忙作为主题,围绕三类需求展开,通过校友圈子,认识新的朋友,请师兄师姐们提供学业指导、职业建议等。

谨慎“添花”

吸引用户最核心的是产品。如何迎合用户口味?在众多主打小众用户的APP里,创业者们普遍的做法是只强化一个核心功能。

“我们现在阶段主要围绕一个需求,就是社交,通过帮帮忙的模式让用户结识更多新朋友,先服务交友,用户对交友的积极性也比较高。”申磊说,师兄帮帮忙目前并不会增加学业、职业等模块,“单纯做学习工具,具体走下去不是太好做,职业方面的咨询公司更多,都有专业的公司满足用户的需求。”他对南都记者说,未来会在做好校园互助社交的基础上,再衍生学业、职业上的功能。

余佳文的思路也是如此。在他看来,超级课程表的产品是建立在“金字塔”上的,只有在基础功能足够稳定的时候,才能补充增加锦上添花的功能。

“我们做的核心就是课程表,怎么对接更多的课程表资源,如何让用户觉得好用,便是‘金字塔’的基座。”他说,做一个小众市场,要成为惨死的先烈或开创性的先驱,取决于产品能不能维持用户群体的黏性和活跃度。而超级课程表的本质是实用工具,多次改版之后,超级课程表才逐步增加了社交功能如传纸条、灌水本等。

以此来看,这些APP们的路径与大众型APP如陌陌、美图秀秀、墨迹天气等的营销之道颇有相似之处,即让自己的APP成为某个代名词。

此外,强化核心功能的同时也意味着要做减法。

在摇摇招车CEO王炜建看来,打车软件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小众软件,但相对乘坐公交的人群来说,仍属小众。而由于打车人群普遍都着急用车,使得他们在做产品时格外强调功能简洁。“用打车软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车,其他的功能能免则免,以免影响用户体验。”他说,比如用户一点开软件,只要输入上车、目的地位置,或者直接在地图上点击“来这接我”之后,乘客对于乘车时间、位置的需求就可以在几十秒之内被推送给附近的出租车司机,非常快。

李俊松同样懂得做减法。

“老年人群一直被无意地排斥在互联网之外,即便有各种各样的图片分享应用和智能设备,但这些产品在老人这儿都显得太复杂。”他说,Family Cube只是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设置一次,后面就是打开即可见照片,会有一些简单的交互,比如点“赞”,让手机端这边的儿女收到父母已经看过的反馈,但功能绝不会复杂。

用户瓶颈

小众型应用意味着用户群有限,某种程度上用户半径的延伸是考量其生存的一个指标。

比如Family,它主打家庭私密社交,最初吸引的多是年轻用户群。于是,李俊松打算推硬件云相框FamilyCube,照片能被父母轻松分享,以此扩大父母用户群。

“我们手头也有一组有趣的数据,打车软件的用户60%-70%是女性用户。”王炜建说,男性用户相对少,不过他们并不会刻意针对男性用户做营销,“关键还是做好产品。”此外,他也承认目前打车软件的区域性局限,也有一些政策影响等,摇摇招车扩展用户半径会以城市为点逐步推进。

在天使投资人朱波看来,校园社交软件的用户半径扩张比较难。“往上走,即离开校园的人群,是一片APP的红海,各种各样的都有。往下走,打开高中生群体,可能要等待时机或选什么细分点。”申磊的思路是,先从毕业四五年的人群为切入口。

学生毕业后,是否意味着师兄帮帮忙的用户量快速流失?申磊认为不会。“我们一直强调的是重内容、轻关系。”他说,很多人喜欢把师兄帮帮忙与其他校园社交网站等做对比,觉得学生毕业后就不用校园社交网,转到微信、微博去了。其实,用户量流失的原因,是由于学生时期建立的一套社交关系,如高中同学、小学同学,这些人无法陪伴你在职业道路上走很久。当你毕业后,工作圈子跟同学圈子完全不同,更需要有满足你职业诉求的关系加入进来。“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内容,希望做的是价值交友,认识对你有价值的朋友,这样的圈子关系不会因为你是否学生而有所改变。”

此外,他还介绍说,“师兄、师妹在这里都是泛指的概念,可以对应到校园里任何一个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师兄’也不局限于校内的大学生,还包括已经毕业四五年左右的人群。”他说,之所以圈定的是这部分人群,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他们有的可能还单身,或许有的已经做到了企业中层管理职位,里面有婚恋和招聘需求的支撑,使得他们即便在走出校园之后,依然是师兄帮帮忙的用户。当然,他并非要把师兄帮帮忙做成一个婚恋或求职招聘类的社交产品,主题依然是互助,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可能达到婚恋、招聘的效果。

事实上,《Facebook效应》一书中有一句话,或许很好地解释了校园社交一定要往外走的原因:如果Facebook无法跨出大学和高中校园大门去吸引更广阔的人群,那它的增长势头几乎也就到此为止了。正是一早把学生群体扩张开来,Facebook才奠定了如今的地位,也为多种盈利模式提供了基础。

当然,这些针对小众用户的APP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它们是否会像曾经热门的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一样,遭遇“中年危机”而后期面临用户粘度不够,还是会否成为像疯狂猜图、百度魔图等一样的现象级应用等,都还有待时间的论证。

第一人称

“夕阳红”社交正当时

讲述人:天使投资人朱波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社交工具虽然不少,但要真正走出校园,恐怕不太容易,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比如Facebook,当初纯粹是为了满足哈佛学生的交友需求,最初没有哈佛邮箱的用户不能注册,极具封闭性,后来才推出了开放平台,增加相册功能等,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才逐步走出了校园。

对很多校园社交工具来说,学生毕业了是否还会继续使用此款工具,是对所有创业者的一道考题。毕竟学生离开校园后变成了上班族,需求点不一样了,而针对工作中的大众群体,市面上已经有太多的工具能满足其各种各样的需求,婚恋交友、求职招聘、进修充电等,各种需求里切进来的人,已经将之变成了一片红海,很难往上走。要扩展用户群或可往下走主打高中生群体,但需要等待时机。

以超级课程表为例,其实让它开放没问题,增加各种功能板块满足学生群体之外的用户,能在短期内聚拢用户,可是这样一来,它的核心和根基———实用性的拳头产品课程表,很可能就被淹没,丧失了个性。未来一两年,它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如何做好产品服务大学生上。

当然,除了大学生这个小众群体,其实其他垂直领域里的小众A PP也都不少,比如同性恋、老年人群体,都是值得关注的市场,细分点很多,关键是要精耕细作,才有价值。

比如老年人市场,据我所知就很缺乏社交型的产品。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问了,老年人对电脑、智能手机的接受度很低,他们并非移动互联网的主流群体。的确,这是事实。不过也应该看到,在55-70岁的这群人中,也有不少受到高等教育的知性人群,他们会玩微博,用微信,甚至比年轻人的劲头更足。再把年龄段往前推一点,现在四五十岁的人,用智能手机的太多了,理论上过几年他们也将进入老年人群体,也都是潜在的用户群。我觉得,现在着手切入老年社交,应该正是时候。

大学生用户细分难

讲述人:师兄帮帮忙创始人申磊

大学生整体用户群偏小,再细分的话可能开拓用户更难。师兄帮帮忙的产品偏平台化,通过一个社区加上多个小工具,覆盖更广泛,核心是师兄帮帮忙的社区。确切来说是用一个产品群去针对校园生活的多个方面,如果专门去针对哪一个细分领域做单一功能A PP,机会比较小。

商业路径上,我觉得有一些可以尝试的路径。

总有人怀疑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其实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也不小,电脑、数码产品、衣服等,规模不算小。事实上,这里的棘手问题是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我们的想法是C2B,如果A PP的覆盖率在全国大学生里达到三成了,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比如根据他们的需求,反向走向商家,费用来源于企业,这样的模式我认为可行。当然,如果你要凭借此做一家上市公司可能不太好说,但实现盈利赚钱还是没太大问题的。

从细分市场到细分用户

讲述人: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

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多变,而且追求个性化,要从中抓住通用型的落点不容易。不过,对大学生人群再次进行细分应该也是一个思路,比如工科生、文科生不同,还有喜欢购物的,爱学习类型的,特征都不太一样,现在基本没什么人留意到这一块。

不过,很多人担心大学生本来群体就不大,再次细分,岂不是把自己圈定得太小了?我不这么看。以我自己来说,我在高中时曾办了一家高中生教育网站,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那时这个网站的用户量也只有一万多,但我一个月的流水利润大约是40万元。其实,用户量没有大小之说,关键是你的产品能为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让他们愿意为之付费。

我对做产品的观点是,要么你能做的

数量足够大,每人给你一毛钱,你就够了;要么是控制质量高的用户,量不求多。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他是做游学培训的,主要也是针对大学生市场,就是大学生利用暑假骑行中国,然后在旅途中做一些管理理念、学习方式等的培训,他一年的营业额就能做到几千万元。其实他在每个高校抓的人也不过五六十人,每人的收费大约是1.8万到2万元。所以,把控你的用户群质量非常关键。

创业秀

蹭课神器,实用为王

[创业ID ]

创业者:余佳文

创业时间:2011年

创业地点:广州

融资情况:早期曾获两轮天使投资,今年获A轮千万元级别投资

超级课程表被学生称之为“交友蹭课神器”。不过,在创始人余佳文眼里,超级课程表要成为的是植根学生接地气的实用工具,先聚拢人气再谈商业化。

笨办法组建数据库

“一键自动导入课程表到手机,免除手动添加课程的麻烦,这是超级课程表与其他产品相比最大的优势。”余佳文说,超级课程表的核心功能十分简单,直接与学校教务系统对接,一键自动录入课程表到手机中。“我对它的定位就是实用工具。”

得益于操作简单、实用,超级课程表一上线,就吸引了大量粉丝。

课程表资源的丰富度直接决定着用户量的多寡。对此,余佳文坦承,打通超级课程表的“上游”,即不同学校的课程表资源,并非易事。比如,如果说广东本土高校的课程表资源利用地缘优势能获得,那么外省高校的课程表资源呢?且高校每学期的上课时间、地点都或多或少有些变化,巨大的数据量怎样处理?

“刚开始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的确很多。”他说,前期不少数据是靠全人工手动操作录入,每录入一个学校的数据后,都会进行全面测试,直到没问题才会对外发布。每个学校的教务系统数据结构都不同,余佳文和团队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解析,“全部都是笨办法”。后来基本数据库搭建完毕,他们也基本掌握了一套流程性算法,现在只需要3、4个人维护更新就足够了。

目前,超级课程表已经融合了国内1500多所高校的课程信息,用户量达到四五百万的级别。余佳文反复强调,超级课程表的本质是工具型的实用A PP,课程表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现保持着平均15天出一个新版的节奏。

社交基因保粘性

查询课表之外,超级课程表用以保持用户活跃度的附加功能也不容忽视。

“都是一些锦上添花的功能。”余佳文说,比如在线互传纸条,可以搭讪课堂周围的同学,让众多宅男有了一种直接的方式接近心中的“女神”;用校内吐槽树洞随时随地倾述心中秘密,一泄忍耐已久的积郁和压力;和内置萌腐机器人即时互动调戏,可爱的机器人和你聊天永远不知疲倦,几万的聊天记录随手搞定……这些附加功能也是大部分用户群体的心头好。

当然,在附加功能上,余佳文同样有过试错。

据他介绍,此前超级课程表开发了一个课堂在线讨论的功能,但最终的结果是可操作性太差。“一堂课就是几十人的用户量,群体太小,无法维持继续,后来我们就把这个功能关闭掉了。”

不过,谈及盈利模式,余佳文显得并不着急。“我们手上已经有大量现金,不着急赚钱。”他说,商业化肯定是未来的出路,但具体如何走暂时并不想透露太多。

[创业会诊]

目前离钱远点评嘉宾:天使投资人朱波

超级课程表是我参加一次活动时意外发现的。我一直都在说,超级课程表做的项目,是一根针扎某一个痛点,没有求大求全,切入的是大学生的一个细分需求点。我在做天使投资人之前,专程去过美国考察,发现那边的很多创新是从大学开始的,因为大学生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想象力也很丰富。比如最典型的就是Facebook了。

就这个项目来说,我觉得它还是一个离钱比较远的项目,需要时间聚集用户量。同时,它又是富有商业想象力的项目。超级课程表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做了社交的延伸。在社交上,微信是通用型的A PP,大家都在用,用户群多元化,陌陌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交,但回到校园里,此领域并没有什么领跑型的产品。当然,在校园社交上,此前人人网一直是互联网里的领先者,近年在移动互联网表现不尽如人意,这对超级课程表来说,亦是一个好的机会点。如果超级课程表未来能通过努力成为校园社交的领头羊,我相信它的价值一定非常大。

私密社交,邀入“局外人”

[创业ID ]

创业者:李俊松

创业时间:2012年

创业地点:广州

融资情况:获天使投资

私密社交如今正大行其道。其中,家庭私密社交更是引人关注。在广州,创业者李俊松着手的就是家庭私密社交领域,以照片、文字分享等为家人和亲属创建一个私密的社交网络。不仅搭建了家庭私密社交应用Fam ilyLab,而且还准备发布国内首款家庭云数码相框Fam ilyC ube,把移动互联网的“局外人”老年人圈入进来。

以照片为中心

Family是一款刚刚上线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社交应用,主要是通过图片分享形式打造家庭私密社交,当然也可以发送简单的文字信息。

在李俊松看来,以图片分享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再上传到自己的家庭社交社区,比如今天是否加班,碰到了什么好玩的事,午餐吃的什么等,这些充满生活味的细节,才是家人之间的交流。

Family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私密性。为了保证此社区的成员都是家人,Family的应用在注册时必须利用手机号码接收验证码才可以完成注册,保证每一位用户的真实性。所以,当用户分享图片时,只有家人们才可以看到。

除了移动端的应用,F am ily此前还在PC端推出了网页。在网站上,用户可以向家人展示他们所拍摄的照片,并享受由Fam ily所提供的冲印相片等服务。

虽然最初李俊松并没有意识到冲洗照片是个好生意,但不断有用户在平台上购买这项服务,使得他开始意识到或许这是条可以尝试的路径。他透露说,Fam ily上线的时间不长,目前已经快速积累了约十万用户。

试水硬件云相框

虽然Fam ily推出后在PC端和移动端都得到了不少年轻用户,但李俊松认为,单纯停留在原有移动互联网用户之间的“私密社交”是个伪概念。一方面,对于年轻人来说,私密分享与公开分享的边界其实并没有那么清晰,用户需求不够刚性。另一方面,一直被屏蔽在移动互联网之外的老年人群的社交模式,又天然是私密的,只在熟人之间进行的。因此,只有将他们真正纳入移动互联网的社交范围内,才可能出现真正的“私密社交”。

由于年长的父母辈们对电脑、智能手机的接受度有限,“如果能有一种设备,只要摆在家里,连上网,我用手机、相机拍下的孩子的照片,就能直接同步到那里面。老人家只要负责欣赏就可以了。”于是,李俊松很自然地打出了硬件牌,即将推出云相框Fam ilyCube。

[创业会诊]

软硬结合点评嘉宾:戈壁投资华南办公室负责人黄文超

这个项目是一个以照片分享为手段的家庭私密社交工具,而家庭云相框其实是一个衍生的产品,是让这个社交工具能够覆盖更多家庭成员的一个手段。F am ily这个社交产品,它让家庭小圈子有了专门的沟通工具,照片是其中的媒介。F am ily今后不仅提供照片的分享,还有各种家庭纪念日的提醒、事件提醒、家人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整合等功能。

表面来看,它商业模式可以售卖云相框。以我自己为例,家里有孩子,父母们也经常想要了解孙子的生活,想看照片,我非常乐于为父母购买这样一款设备。但同时,Fam ily的一大重心仍是私密社交社区,可以提供其他付费增值服务。比如李俊松曾提及的,当父母生日时,用户可以花两块钱购买出现生日蛋糕、写有生日祝福等语境画面感的小相框,与图片一并推送给寿星等。这些都是想象力的空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软肋  软肋词条  小众  小众词条  秘籍  秘籍词条  爆发  爆发词条  APP  APP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