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微信背后的秘密!

 

今天看了一篇关于钱江晚报的文章,作为一个传统媒体试水微信,折腾到了最后终于明白对于媒体而言微信颠覆性没那么强,它只是众多推送渠道之一。其实,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在早期看不透微信,很多互联网媒体现在也没几个没做微信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微信公众平台首页的那一张图片,“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从侧面反应了微信的定位。微信的究竟想走什么样的移动互联网路线,它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个问题不仅是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需要考虑,跃跃欲试的围观群众们也不妨思考一下。未来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但是从微信目前的发展来看,它背后隐藏的那些秘密却预示未来。

一:微信为什么自己不做媒体

公众平台在吸引草根的同时还吸引了媒体入驻。对于看似精准无干扰的推送功能,微信却非得加上诸多规则进行限制,毕竟用户体验为重。微信把自己没办法投入太大精力摆弄的用户内容需求,以提供免费平台服务的形式抛给草根和媒体,而自己始终舍不得像做慈善那样大派流量,理所当然地把腾讯新闻整合进来。同时腾讯新闻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公众平台一开放之后,大家都认为微信是可以做媒体的。特别是那些还没有从微博自媒体概念跳出来的草根们更是一窝蜂地抢占地盘。

微信说不上绑架了媒体,这种说法对它而言不公平。本来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想做微信生态圈子里的一员,就算是生态环境很恶劣,你要么选择留下,要么选择离开。腾讯不缺少媒体资源,现在的聚合只是顺应媒体和草根们的一厢情愿,一旦用户被众多媒体公众帐号骚扰烦了只能取消关注,那么这个媒体圈算是自我清理。

微信的媒体属性是不断弱化的,早期是因为无法把握的用户个性化需求而去诱惑一大批人提供内容。腾讯新闻也只是一个插件,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安装或者卸载。同样的,公众媒体类帐号对比起来更具备不稳定性,不断地引入新粉的同时还在不断地掉粉,到了最后留下来的要么是死粉,要么是习惯了信息骚扰的无价值粉。如果为了保证粉丝的质量,媒体还得持续地保持与粉丝的互动,但是又有多少媒体具备这种社会化新媒体平台的营销能力呢?

微信为什么自己不做媒体,那是因为媒体只是一个辅助功能,可有可无。能够在微信媒体圈生存下来的,只能是内容小而美外加上服务。一个产品的战略决定了它有没有商业价值,媒体属性只是微信漂亮的外包装,用户喜欢这个包装不舍得扔掉,这并不代表这个包装就有商业价值。

二:微信的一些应用遐想能实现吗?

我个人始终认为微信上的社交只会越来越私密,越来越小圈子化,同时会诞生一批意见领袖,或者圈子的头儿,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品牌,特别是在本地区域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商家优势更为明显。O2O下二维码无疑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其它寄生于微信的生活服务类应用却有点本末倒置。例如公交路况、旅游导航、餐馆导航、HTML5游戏等,没有一个不是幻想着做成平台后有大把金子捞的。这些所谓的微信应用未来除了面临同质APP的竞争之外,还得苦恼怎么推广和寻找商业模式。

微信开放平台只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外面的内容可以进来,用户们也有更多的谈资。这并不代表你可以成功地利用开放接口再造一个应用,而微信也不是应用商店,它所推荐的应用基本也是用户现实所需要的,比如变声聊天应用和照片处理应用。这种自以为是的程序猿思维是偏离市场和用户的,本身微信就是一个虚拟化的社交手机,除此之外贴上再多的标签只会扰乱用户的心智。再说APP能够实现的用户体验,微信应用却很难实现。

此外,不少缺乏技术的草根利用公众帐号来实现应用的功能,这种半自动化形式的人力成本不低。所以说,幻想在别人的平台上再自建一个平台,把别人的用户圈进来赚自己的钱,这不仅仅是腾讯所不允许,就连用户也不见得会轻易埋单。开放平台不是真的任你自由发挥,腾讯一心想把开发者往自己预定的“正道”上引导,却偏偏有些野心颇大的人想走“歪门邪道”投机一把。至今微信为何任凭开发者自由发挥,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群人全给自己带沟里去了,反正是跟微信的发展背道而驰的,索性就任其自身自灭算了。

总而言之,开发平台背后的秘密就是微信应用这块地盘的开发还是腾讯自己的。

三:O2O面具下纠结的微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微信背后的秘密!  背后  背后词条  秘密  秘密词条  微信背后的秘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