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从一日爆红,到一日跌下神坛,众多文章分析了ZAO的失败,本文的角度更为新颖,ZAO的上线,也许是又一个冲击腾讯系社交平台的试验品。
ZAO回应个人信息安全争议——意味着ZAO的高光时间结束了。
从ZAO刷屏开始,笔者就不太好看。
理由一,创意一般,还是拿换脸说事,对于习惯泡极客论坛的人来说,Deepfake的换脸术早把我们对此的好奇心夺走了。ZAO所做的不过是换了个界面,通过手机App把前端需求和后台的AI算力整合在一起,更像是一个落地的AI应用。
理由二,玩法并不新鲜,整合了短视频的一些功能,相比抖音/快手的一定长度而素质参差不齐的视频来说,ZAO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个标准模版,用户只需要把照片套上去即可,在创造方面门槛低多了,还能满足用户一些内心期待,某种程度是比较好玩的。
但现实则是,在照片比砖头多、视频比面条还常见的世界里,人们真的还像以前对标准化的视频有那么大的兴趣么?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ZAO提供的模版与社交趋势相悖,约束了用户的创造力,让ZAO缺乏社交属性,这才是症结所在。
今天我们“事后诸葛”一把,复盘一下ZAO是如何让自己“死掉”的。
一、ZAO缺乏社交属性
社交属性讲的是粘性,粘性从哪里来,至少有五点:
互动;
圈层;
足够信息量;
酬赏;
情绪导流。
这几项ZAO都比较缺乏。
1. 互动
ZAO有好友功能,还能发布视频,但发布的视频都要转到别的平台,这逻辑有点让人奇怪。其次,视频的评论功能不足,引不起人们的评论兴趣。
其设计逻辑上不偏向于评论,采用标准化的视频和流程又让人无法去评价视频。如果硬要评价换脸视频(姑且这么认为),只能评价人的美丑了,显然又违背了社交的初衷。这让所谓的好友没有共同话题,跟一个个晒脸一样,没意义。同时视频和台词都是标准的,多数人发布的视频差异并不大,社交的属性大幅度减弱。
说到其核心——换脸术,并没抓住用户的心理。比如这几年随着直播热、自拍热,催生了美颜,比如可以把男人美颜成女人,可以把老妇美颜成少女。其中火爆的逻辑即是多数人觉得手机上拍的样子比自己认为的丑(另一种说法是习惯了镜子里的自我,接受不了镜头里的自己),这是基本面。
同时还有一些有用心的人把自己美颜成不成人形,打开直播就各种“妖魔鬼怪”霸屏,但是大众喜欢。根本原因是美颜掩盖了自己不想看的那部分,才让自己在大众广庭之下心安理得,试想明星尚且想整容,何况普罗大众乎?这不利ZAO推广。
2. 圈层
每个人的圈层是根据三观建立的,既然ZAO第一步暂没跨太远,圈层比较难建立,没有圈层,就留不住人,圈层和人数量是紧密相关的。
笔者常年观察原创性内容和DAU的比例,大概得出了一个经验数据:网络中主题内容贡献率大约在DAU的5%,而每个主题内容的互动率大约是点击率的5%以内(包含点赞等),除非爆款。一个社交平台,要有最低粘性,最少每天要有500个以上的主题内容,10000以上的互动量。
结合以上经验数据,一个社交App要想活下去第一步是做到10000以上的DAU,而维持10000以上的DAU必须有50万以上的注册量。这两天看iOS平台ZAO的下载率和评价数量以及评价得分,不算特别突出。其得分口碑下降还比较快,iOS平台下只有两分。
在社交领域,即便是6位数的DAU也没什么意义。主打匿名社交的一罐退出的时候还有6位数的DAU,而字节跳动的多闪接近1000万的DAU,也还嫌少,似乎社交平台得有一亿的DAU才是目标。
3. 足够信息量
这是社交粘性的重要组成元素。ZAO提供的素材并不多,可能与后台的算力也有关系。同时有人也透露,AI服务器的成本比较高,导致准备不足,多数人在生成视频的时候出现了等待等问题,大幅降低了用户体验。App评价里打1分的多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手机保存的头像照片分辨率低,导致无法使用需要自己现场拍。这限制了ZAO内容的丰富度。
现在ZAO还不允许用户自己裁剪视频,或许与AI训练有关。据我们所知,像Deepfake换脸如果自己做,还是比较消耗资源的,如果用户视频加入,ZAO服务器算力会堪忧,同时可能需要重新训练优化结果,用户等待的时间就会大幅度增加,会降低好感度。
同时用户上传视频可能还会涉及到法规问题,管理起来更麻烦。如果内容丰富程度不够,重复信息很快就会让用户失去兴趣,比较容易上演从高光到黯淡的逆转。
4. 酬赏
在ZAO中,用户要参与内容制作,而视频中的主角可能是自己。
根据上瘾理论,其中至少包含三重酬赏:
社交酬赏,是指用户从视频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取的人际奖励;
猎物酬赏,是指用户从视频制制作中获得的具体资源或信息。;
自我酬赏,是指用户从制作和发布视频中体验到的操控感、成就感和终结感。
酬赏的设计决定了上瘾程度。
这正是ZAO缺乏的,ZAO虽然降低了视频制作门槛,但是限制也变多了,减少了酬赏通道,大幅度降低用户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同质的内容吸引不了有创作能力的用户入驻,也即倾心的投入,却无法从ZAO中得到期望的酬赏,难以建立上瘾模型。
ZAO的输出内容本质还是UGC,如果没法让用户上瘾,很难持续。
5. 情感导流
社交网络走完了以上四个步骤,最终要落实到情感导流,这才是粘性的落脚点。对ZAO而言,一方面是参与制作视频的用户有情感投入,自然就会有情感维护;另一方面则是围观的用户要有情感导流,才会有互动,才会上瘾。
多数社交网络平台会把当下热点事件引入,或者用诱导性的文字激起人的参与感。而一些垂直平台,则把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汇集在一起,让他们各抒己见,从而形成热点。
但在ZAO上情感导流可能会有点儿难。绝大多数人估计不愿意看到的自己面孔处于被关注的焦点,多数人还是习惯于坐在观众位置上评价其他人,把自己的感受让爱豆代入而不是自己被别人评价,实际上阻断了一大批情感导流管道。
据说微信已经封了ZAO的分享链接,一些尝鲜的人也在满足完好奇心之后默默删掉了自己做的视频。尝鲜者不仅有隐私方面的担心,也有暂时承受不了作为被围观者接受全域曝光和评价的后果。ZAO抓住了用户的好奇心,但没研究透用户的心理。
二、换脸视频不是一个好方向
为什么ZAO不具备这么多社交因素,开发商还要强行上马呢?甚至有消息称,ZAO上线的这两天甚至花掉了服务器费用的1/3,有点夸张。
我们先来看背景。ZAO的开发商具有雄厚的社交应用开发实力,他们有陌陌的背景。
他们曾开发过的子弹短信,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爆红网络,最高日下载量曾经触及100万,最后一共斩获633万的注册用户。但呈昙花一现之势,火爆之后迅速滑落,付费拉新的策略随着提现出问题口碑也一落千丈。后改名聊天宝,同时升级为做任务挣钱的形式,并不讨好,发展一般,团队解散。
再看社交平台大环境。目前,微信、QQ绝对霸主,10亿级别的DAU。即便如此,腾讯对类似社交的平台超警惕,不是在微信平台封锁就是极力反击。
比如抖音火爆,腾讯用微视回敬,虽不得其法,但表明腾讯维护社交霸主的决心。
尤其最近字节跳动宣称要把抖音的国内DAU向微信逼近,腾讯也有若神算,早有布局对应。比如控股斗鱼和虎牙,就是为了打通游戏和视频流量矩阵的用户壁垒,在短视频上不能硬杠就围剿外围。
数据表明:目前仅视频占据的互联网流量比例就高达58%,同时游戏和视频的用户重合度高达77%。而腾讯在游戏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它也需要视频这个流量出口,同时锁定用户,强化优势。
2018年,我国移动游戏用户超过6亿,短视频用户超过5亿,网民数量为8.3亿,今年网民数有所增加达到了8.54亿。用户微增,单个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却有所降低,用户红利见顶。
目前来看,短视频领域发展潜力较大。这就是ZAO要选择段视频切入的原因,但视频切入社交那么简单么?
曾经有人说抖音为什么能成,说了很多因素。关键有两点:首先,起名就很讲究叫抖音。其次,算法推荐,制造“信息多巴胺”,容易造就令人上瘾的特质。
为什么强调“音”,而不是“影”(视频)呢?其中最关键是反视频传播方式,以音乐为载体,以视频为表现,15秒的长度适合大众创造,降低了门槛,从而火爆。而微视就是没有领悟短视频的精髓,落入了窠臼,结果发展不妙。
所以ZAO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楚,没有归类为社交,而归类于娱乐。更准确地说,这是有社交功能的跨界娱乐App。在这个类别中,排第二的是西瓜视频。目前,ZAO下载量位居iOS平台免费App第一,但要切社交这块蛋糕,真有点不容易。
三、社交网络难逃“荷尔蒙效应”
谁能懂,谁就胜。
社交本质上也是寻求认同感、精神满足感。
从QQ以来,社交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社交网络和圈层也远比现实中大得多。现在,还有新的玩法,比如抖音的同类推送能带来信息“多巴胺效应”,从而形成粘度,成了“获客”和“留客”的主要手段。
相比之下,QQ和微信给新用户的入口有些老套,还有来自QQ时代的遗传。微博则更开放一些,可以通过用户对信息的共同偏好组合成圈层。微信为了革除“遗传病”,通过公众号打破了小圈层的信息壁垒,提供了微信的跨圈层社交可能。
ZAO的交友方式还有些老套,跟QQ类似,依然有QQ的遗传病,分享机制还依赖传统社交平台,难免会被人卡脖子。
ZAO的开发商也强调,ZAO的落脚点是在交友上,也即换脸视频某种程度上是“获客”用的,“留客”手段暂时还没有具象化。从目前来看,ZAO的“获客”策略很成功,但“留客”能力还有待观察。也即,ZAO还缺一个明确的用户圈层,也缺明确的定位,或许大家都在等待ZAO的奇迹?
当然ZAO的机会仍然很多。有研究表明:自宅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以来,人的孤独感并没有因为社交平台的繁荣而有所减弱,并由此发展了各种亚文化圈层,把孤独感借助具体实物具象化,这个趋势在全球蔓延开来。
比如,中国单身人群数量自2016年起增长了20%。我国目前有大约2.4亿单身人士,男性又占60%。其中有性格、工作、环境等各种因素,加上宅文化盛行,让异性接触成为难题。
于是,以异性交友的Soul、探探兴起,并不奇怪。直播兴繁荣与宅文化密切相关,游戏也通过兴趣爱好成为异性交友渠道,像“吃鸡”这类游戏都承担了一部分婚恋功能,加上游戏直播推波助澜,“荷尔蒙效应”相当显著。
这揭示了社交领域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吸引女性进驻,才有可能发展壮大社交平台,留住了女人就留住了男人。而且女性在社交网络中往往更活泼,更喜欢展示自己,简直是宅男最爱。
在心理学中有个效应叫做“曝光效应”。指的是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人们对经常暴露在自己眼前的人和事物会有好感,并随着熟悉程度加深,喜欢程度加深。
用在女性展示自己自拍这一点上,逻辑是这样的:人们对自我的印象其实是停留在镜子上的。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看到镜子的时候会自我美化30%以上(人脑美颜),多数人看到自己照片其实并不适应,就需要多适应镜头中的自己。
也就是说女人自拍越多,越会觉得自拍中的自己美丽,也会越来越喜欢自拍中的自己,这就不难理解社交网络:美女遍地走,“猪头”无处留。
我们还需要注意,越直男的社交平台对女性越不宽容,男人对网络中的女性要求往往比现实中高:比如带有恶意的评头论足,盯住缺陷无限放大等行为还比较普遍。建立一个对女性宽容的社交平台,才会让社交平台更具活力。
ZAO如果能吸引一大批女性入驻倒真的还有机会,同时抓住单身群体的红利火一把,但前提是要把ZAO做得更社交化一些。
四、结语
微信、QQ虽然依然盘踞社交头牌,但有些理念已经落后,它们的粘度是占了时间便利,在打发碎片时间方面远不如刷微博抖音有效,更多像交流有效信息的工具而不是休闲工具。
其中大大小小的群因为UGC不够,多数时候会变成“死群”。微信的公众号、朋友圈算是做出改变的努力,却缺少酬赏机制,UGC的动力还有些不足,并且圈层瓜分太厉害,容易造成内容长尾。
深知这些问题的人都会做任何尝试去挑战QQ、微信,这些攻城者会一波接一波,不会停歇。腾讯系无论如何都无法封锁死所有可能,只要有现象级App蹦出来,就会有更多的App跃跃欲试,从而削弱腾讯的霸主地位。
ZAO可能是一种尝试,一种收集数据和信息的尝试,尽管它大概率会失败,但多次密集的轰炸会让成功的App诞生越来越成为可能,ZAO即便是当了未来的垫脚石也是很有意义的。
同时,现在网络环境不同从前,各App割据把网络碎片化了,形成了一个一个的“网络巴尔干”,难以破除。即使社交平台内部,打通圈层,构筑联系也没那么容易。就如同微信这么庞大,但本质上还是无数个小圈层分割和组合,它的价值并没有完全释放,而有些事件通过微信推动也并不容易。
ZAO意图打破这个僵局么?我还没看到,或许它又是一个横冲直撞的试验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