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知乎卢浮宫:相对的5%和95%

某种意义上看,知乎甚至在通过社区内的理性讨论,逐步影响公众话题的讨论——各类公共事件,几乎都是从知乎这样一个社区内开始发酵最终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诗意地栖居”,这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演绎出来的哲学命题。

这不仅仅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的追求,也是网络社群的追求:

让成员在有序参与的环境下,形成一个氛围良好,高质量内容持续产出的社区。就像卢浮宫这座庄严神圣的博物馆一样,所有人一走进都会被这气氛感染。

多年以前的BBS时代,社群中人人平等,生产优质内容。但是后来BBS生态坍塌,良性对话、公知机制已然瓦解。

后人建立“卢浮宫”的追求依旧没有远去,知乎正在试图建立另一个知识的卢浮宫

5%和95%

2017年,马东在接受许知远的专访时,曾经提出了一个 “95%和5%”的理论——人类社会5%是精英,95%是大众。马东说,那95%的人只是在活着,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

4个月以后,许知远在和李诞的对话中,再次谈到了“95%和5%”的理论。

和马东的观点截然不同,李诞认为“5%和95%是相对的”。

他的姿态很开放,认为每一个人既是5%的一份子,也是 95%的一份子。每一个人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那5%,在其他领域则是那95%。

相比马东的悲观,李诞的逻辑似乎更贴合现实。要真正严格划分出5%,恐怕精英政客、金融大鳄可能才是这个社会的5%。

但社会分工的不同,正在让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专业,在人群之中无限细分。正如知乎前几天以“你的认真,世界看得见”为主题,展示了知乎2018年第一波“形象大使”。

这些知乎“形象大使”并非政客大鳄,也非明星名人,而是5位活跃在知乎不同话题领域的优秀回答者:李老鼠、摸摸谢、田吉顺、王怡蕊、chenqin。

细细说来,这5个优秀回答者的职业分别是,汽车节目制作人、调香师、医生、心理学家、人口经济学研究者。

如果以马东的5%理论进行划分,这5个人都算不上那最顶尖的5%的精英,但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之中,绝对是属于5%的专业者。

当然,知乎上还有更多领域的优秀作者,他们也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会有那么顶尖的5%,5%的人和其他领域的人互相交换观点,分享知识,最终实现对话和共识。

广场和议会

技术爆发,永远会让另外95%的人以更便捷的方式享受到5%的成果。知识本质一直都是少数人传递给多数人的,这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既定模式。

刀耕火种的年代有口口相传,孔子的年代是自行束脩、坐而论道,雕版印刷让白居易的诗歌缮写模勒,而如今的互联网更是让左右人都能够享受到信息爆炸带来的便捷。

互联网本质上只一个喇叭,互联网让5%的人有了喇叭,也让95%的人有了喇叭,所以马东会说,“今天有了技术通道,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

喇叭让你看到了“社会摇”,也看到了“一人饮酒醉”。你可以看到在流量和猎奇的刺激下,社群充分暴露人性之恶。

但,理性讨论、充分对话,在一个好的舆论场是可以实现的。知乎就是那人们形成平等交流、有序沟通的那个殿堂。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微博是一个广场,只有喇叭的声音够大才能够获得关注,那么知乎可以看成是一个议会大厅,议员们需要有序发言、讲事实摆道理才能参与进讨论,获得其他议员的认可。

作为全世界议会制度先河和模版的英国议会有着一整套严谨的辩论规则:

辩题集中、态度鲜明、时间限定。对法案的审议无一不采用辩论形式。在一个话题的讨论前,会经过“动议→正、反方首席议员先后发言→正、反方其他议员轮流发言→正、反方代表总结→表决”等一系列环节。

知乎同样有着鲜明的规则。

先由用户发问提出问题,然后邀请相关人士回答,在社交分发的机制下,回答被更多用户看到,点赞、收藏、踩下。

这种类似于民主政治里的投票体系让回答在楼层中合理排序。

特别是在投票机制中,赞同数越多在回答排序中靠前从而增加回答的曝光率,因此用户在较快的时间里回答出高质量的答案就能获取较多赞同。用户也可以对回答进行反对,收到较多反对票的回答会被系统进行排序上的降低甚至是折叠。

在2016年后,靠反转式、无关式的抖机灵、开玩笑,越来越受到打压,会被折叠。这也是知乎为保证优质回答、驱逐投机取巧等有害社区氛围的不良回答而做的努力。

甚至你会发现,某些看似繁文缛节的答题礼仪,知乎和英国议会都有些相似。

比如说,不得照念发言稿、不管多讨厌对方,都要用“代表XX选区的尊贵的议员”来称呼自己的对立党派成员。

而在知乎上,很标准的一套“知乎体”语言有:

谢邀、包括但不限于、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利益相关、知名反对最高赞答主、禁止转载,以及—–分割线——-。

这套自成一体的语言体系,实际上反映了某种社区内的规则,比如说礼节、语言要严谨、注明利益相关等等,任何讨论都要在规则的逻辑下展开。

这种机制在于,在每一个问题的下面,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认真回答、理性思考,就能获得更多的赞同。在投票机制下,各个领域的人聚在一起,让这个议会大厅成为了知识的卢浮宫

每一个认真回答问题的人,都是知乎议会的议员。知乎正是因这群认真的议员而成就起来的,他们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科学革命”:

从充满戾气、灌水的讨论走向有价值的沉淀,从非理性走向理性,重新引导大家的思维习惯和上网方式。

互联网卢浮宫

互联网诞生之初,互联网卢浮宫,这是很多社区都希望建立的理想社会形态。

互联网卢浮宫的建立,需要一套自我净化的机制,而非人治可以实现。

BBS时代的论坛,几乎都是曾经被少数版主吧主把持,所有版主都希望构建良性循环:高水准的帖子越多,发帖者便越是认真慎重,生怕拉低整体质量。

但大多数“人治”的BBS都会因为内乱,秩序最终瓦解。

BBS的沉浮历史,代表了所有网络社区的美好追求,这样一个乌托邦社会的小试验场其实是当时那个互联网时代的某种共同愿望——天涯、豆瓣都诞生在互联网在最初国内爆发的的那几年。

每一个社群都希望通过某种规则,来建立一个美好的、精致的社区。少数精英版主、吧主,通过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来决定社区的规则,保障社区有序运转。

但这些尝试大多失败了。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多数社区的荒芜。

纵观整个互联网,有志建立卢浮宫的企业也越来越少。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纯粹的信息流喂养出一个个缺乏理智的“巨婴”。

在今天,算法推荐大行其道,人性的弱点在算法推荐的逻辑下被无限放大。“巨婴”们在网络上用简单、粗暴、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哭喊、情绪成为了无序讨论的主调。

与此相反的是,知乎的问答、投票构建了一套相对理性、合理的产品机制:

聚集对该问题感兴趣的用户,然后再由这些用户产生不同的观点从而形成观点输出以及人际讨论,最后才是引导用户对相关的人和问题进行关注。最终通过各自领域内具有专业水平的人与大众平等讨论,最终形成对一个问题的共识。

通过把内容打上标签,让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或许标签内的信息流,这样和纯粹的信息流形成了差异——内容的标签化其实更像是订阅。用户还是能够掌握话题和兴趣的主导权。

这种理智的社区甚至让笔者以及很多朋友很注意在知乎的内容建设,几次在和朋友吃饭时,我们都聊到,自己低质量的文章不敢随意发到知乎——因为知乎用户很容易挑出其中的硬伤。

可以说,知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区普遍追求“社会摇”、“喊麦”的大环境下,是今日少有的互联网卢浮宫

某种意义上看,知乎甚至在通过社区内的理性讨论,逐步影响公众话题的讨论——各类公共事件,几乎都是从知乎这样一个社区内开始发酵最终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这是为什么,知乎如今会成为舆论的发酵地,成为媒体新媒体的选题库、素材库,甚至重塑网民对世界的认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知乎卢浮宫:相对的5和95  卢浮宫  卢浮宫词条  相对  相对词条  95%  95%词条  5%  5%词条  
评测

 2018漏斗营销报告|哪一类营销...

市场部要获得更高预算,需要明确盈利中心定位,利用多触点归因模型,明确不同市场活动类型的效果衡量,确保营销小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并保证营销花费数据能够反映在营销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