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拍照听起来普通,
学摄影呢?有深度一点,
一说学构图,立马就高大上
那要你背出构图方法,你说出多少种?
摄影并不是考试,并没有什么金科玉律
构图的最大用意就是组织画面元素吸引观众
方法万万千,要讲就讲经典款
今天就由浅入深,融会贯通
细数20种实用构图
三分法
画面长宽垂直各三等分,分成九个等分区域,将表现的主体放在分割线及交点上,会比放在正中更吸引,拍摄时开启屏幕网格,让你更容易完成构图。
中心·对称
如果你下定决心以后不再将主体放中心,抱歉,现在要让你反其道而行,场景中带框式特性的景物,可利用中心构图,而光滑平面的反射,则可以善用对称式构图。
前景·纵深
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必须找狭长中空的场景,用好前景同样能办到,平面场景也能拍出立体感。
有时不需要可以调整前景景物的角度拉成一线,选择一个明显的趣味中心放置前方就可以。
框中框
框式构图也是前景运用的变形,但包围式的结构,比单边前景更能效制造出深度。寻找窗户、拱门、树木斜枝等具有一定弧度的景物作为前景。
引导线
引导线能把观众注意力集中到着重表达的主体上,它可以是街道、围墙、纹路,重要的是把线条从场景中归纳起来,选择从具有延伸感的线条,并将主体放置于线条的末端。
斜线·三角
常说斜线(或对角线)和三角形是画面的动感张力,为什么呢?三角形不是很稳定的几何图形么?因为日常视角中对事物(特别是建筑物)都有垂直于地面的理解,而在拍摄中,刻意制造线条不平齐,带有重心偏移的倾倒趋势,观看时产生的不安定,就为景物带来力量和潜在动势了。
样式·纹理
人们会自然地会花纹样式所吸引,吸引的同时由于符合心理预期,还会产生舒适感。根据这个原理,利用场景元素纹理展开和样式重复,十分容易得到视觉愉悦的构图。
奇数原则
摄影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吗?但奇妙的是人们在场景中的元素是奇数(单数)的话,人们能更好的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不配对的单独个体也许让人更容易安放视线,虽然在很多场景中不完全适用,但是值得尝试。
填充画面
让主体填满画面,完全不留或者留一点点空余位置,让观众关注点全放在主体上,细节更能得到突显,要填满湖面,构图时不得不截取画面的次要元素,不失为一种简化手段。
放空留白
好,是时候来反转了,不填充画面,大胆地增大背景留白在画面的比例,也能突显出你的主体,前提是你选取的背景足够纯净统一。
简化·极简
少即是多,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这些话相信你也会背了,减少画面的无秩序杂乱的元素,尽量把场景分解若干片大区,压缩画面的信息量,着重表现一个主体,把画面简化下来。
跳出主体
利用浅景深,把背景虚化,是突出主体的有力手段,你需要打开微距模式,贴近主体,并增加主体和背景的距离,获得更好的虚化效果。
改变视角
平日拍摄大多数的时候,拍摄的视角与拍摄者的眼睛位置角度一致,常规的视角自然符合观察习惯,但容易产生范围,改变拍摄位置(高层建筑、贴近地面)和角度(俯拍、仰拍)能带来新鲜感和冲击力。
或者跨越场景的阻拦,在人们极少踏至的位置(比如河道中央)拍摄也能拍出有趣的画面。
色彩对比
颜色的运用常在构图中被忽视,色彩理论不仅是设计师艺术家所关注,摄影者也应该用好这个画面元素,利用色彩的对比,能让画面更生动。色相的对比,冷暖色的对比以及颜色区域的对比能在拍摄中用到。
空间关系
空间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对画面中景物的远近变化和景物运动方向的表现。当主体在空间的一侧,应该为其在空间上预留延展的位置,以主体为空间的参照,表现立体空间大小方向、其他景物远近关系。
从左往右
场景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如果符合人们从左往右的现代阅读习惯,顺应视觉流动,观感更舒适自然。
平衡视重
前面说到的三分法中,主体贴近一侧的分割线(或者交点),容易造成画面另一侧的空洞失重,那么使用一个配角(次主体)在另一侧线上(或点上),就能达到视觉的平衡。最好能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以一大一小,平衡且不失立体感。
顺序排列
利用场景中同类元素的陈列排布,在重复中强调主体群体,得意增强,有时排列的形式还能带来抽象艺术感。
黄金三角
将画面按对角线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并在斜边上作垂线得到交点,实际上你能得到两个对角线和四个交点,按照黄金三角,将透视线条放于对角线,主体放在交点之上,也是符合人们视觉美感的构图。
黄金螺旋
黄金螺旋也是,利用斐波那契螺旋线提炼出画面的视觉趣味点,选取适合的角度,将场景景物按螺旋线排布,自然地表现主体,把画面整合起来,并且非常具有古典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