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标本。
你有什么想要记录下来的时光吗?
摄影是整体性的创作活动,所有的外部借鉴,最后只有化入摄影师自己的内心,才能形成力量,就像狮子必须消化掉那块牛肉,才能把它的能量运用到自己的肢体中一样。
世界是立体的,你能做到的,仅仅是改变一下观看的角度。
对于摄影构图,方法虽然很多,但并没有“最好用”的构图法,只有“最适合”的构图法。
1. 设计主题
在构图之前,你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你想表达什么情感?想让观众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哪些环境元素对突出主题可能有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拍摄的主题是“你的孩子”时,你想表达的是什么主题?
想表达“活泼”,可以让 TA 追着球跑;想表达“聪明”,可以让 TA 拿着书;想表达“可爱”,可以让 TA 和宠物一起玩儿......
拍风光也一样。比如说,在公园里拍个湖,你想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表达什么情感,让观众产生什么感觉?
这些都是需要在拍摄之前先考虑清楚的,否则拍出来的照片就很容易落入平庸。
你可以尝试这些不同的方案:
只拍摄湖的本身,不要包含明显的人工造物,让观众认为这是个偏僻地区的湖,有种“遗世独立”之感。
以城市景观(如远处的高楼群)为背景,交代环境信息,让观众感觉“原来城市里也有这么漂亮的湖”。
加入一个空长凳或花草作为前景,最好再加上一些树木在水中的倒影,长曝光拍摄,来凸显出湖的“宁静”之感。
从欣赏的角度来说,你拍什么样的照片,就能给人什么感觉。
但摄影人本身应该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在拍摄之前,第一步都应该是思考你想讲述什么故事,表达什么主题和情感,再根据这一主旨进行画面元素的搭配与构图设计。
2. 寻找“兴趣点”
所谓“兴趣点”,就是你希望观众在看这张照片时的第一视觉落脚点。如何选择兴趣点,和你想表达的主题有很大关系。
还是以“公园里的湖”为例:岸边的树木,码头,房子;湖中或湖边的小船;落日,或被余晖映红的绚丽晚霞......
这些都可以成为你拍摄时的“兴趣点”。
根据你选择的兴趣点和想表达的主题,再对其他需要纳入镜头的画面进行取舍,能让你的作品更加“有的放矢”。
3. 取舍画面元素
画面元素并非越多越好,有些多余的画面元素不仅不能帮助表达主题,还会让画面乱成一团。
同时,画面元素也并不是越少越好,需要根据特定的环境、场景细节信息,让照片更有临场感。并不是一味地“做减法”,也不要一味“做加法”,关键看你想要表达的主题,再进行取舍。
比如拍摄“画画的孩子”,除了兴趣点“孩子”和主题直接相关场景细节(画画工具)以外,你需要对其它画面元素进行取舍。
背景中的客厅摆设和坐在一旁的孩子爹妈,对主题是否有帮助?前景处的花瓶是否会分散观众注意力?思考这些问题,再多尝试几个拍摄角度和主体画面比例吧。
改善构图的 3 大个步骤基本可以归纳为:设计主题,寻找兴趣点,取舍画面元素。
那么在实际中,我们应该怎样应用呢?
4. 实例分析
例 1:夜间灯塔
这是一个外观挺有意思的灯塔,但周围对主体没有帮助的干扰景物太多了。无论是左侧的路灯、标语牌还是上方的电线,都干扰了观众的注意力。
如果把焦距变长或者走近一些,用取景框把路灯和电线裁掉,看起来就好多了:
进一步看,上图左侧和右侧树旁的栏杆,对主题也没有帮助,反而是关注度很高的线条组合,干扰很大,最好“消灭”掉;同时,树冠的剪影具有形式美,可以考虑把它保留下来。
再靠近一些,换成竖画幅拍摄,画面进一步得到了精简:
改变距离或焦距,调整角度,或者向左向右一两步,就能完全改变画面的效果,不妨多做一些尝试。
例 2:湖边小屋
近处的草丛使观众更有临场感,同时让画面多了一个层次;同时,草丛也充当了空间标尺,让观众感觉小屋离得更远了。
如果换个想法,不在前景处添加草丛,而只是专注于雾中朦胧的小屋,和平静水面的倒影,就会是另一种状况:
虽然层次感少了,小屋也没有了“朦胧,悠远”的感觉,但专注于水面倒影,造就了几乎完全对称的构图,“宁静”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例 3:河畔清晨
清晨,在一条小河的拐弯处。这个场景本没有存在感特别强的景物,缺乏“兴趣点”,显得比较“空”。
为了改善构图,摄影师在原地等待了一会儿,让远方的小船靠近,让画面比例变大的小船充当了兴趣点:
如果没有小船,你可以再往走一段路,让岸边的红色小屋充当兴趣点;或再等一段时间,等待太阳的升起,让太阳本身充当兴趣点,都可以拍出不错的效果。
摄影是一个工具,用来处理大家都知道但视而不见的事物。我的照片是要表现你看不见的事物。
——埃米特·戈温
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标本。
你有什么想要记录下来的时光吗?